第577章:阳嘉新政 (第2/3页)
手植的树木也能郁郁葱葱,为一方土地带来阴凉。”
梁妠自然不会拒绝。
于是取“凤栖梧桐”之意,曹腾亲自扛来了一颗小小的梧桐树苗。
皇帝带着人,在自己看中的角落上挖掘了一个土坑,将树苗放了进去。
梁妠为之填土浇水。
很快,
洛阳皇宫中便多出来了一棵小树。
梁妠看着还没有自己高的小树,也忽然升起好奇,一边为皇帝擦拭着手心沾上的泥土,一边询问皇帝:
“陛下为人才忧虑,难道当今天下人丁滋生,还不够用的吗?”
皇帝摇着头说,“‘人才’的标准,也是由人定下的。”
言外之意,
一些人眼中的“人才”,并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
然后梁妠又问,“那大汉的人才不够,可以向新夏、西海那里招收啊?”
“诸夏享有着九州之地,炎黄二帝的后裔加起来,足有亿万之众……难道那里也没有人才吗?”
论说整个诸夏,
那将之视为放大版的周朝,也是可以的。
而周朝之时,
各国的人才流动的频率,那可太频繁了。
梁妠先前还听说了宋使的事情,知道西海那边,国祚新立的宋,对“天子”这一举世无双的名器,怀抱着大胆的想法。
于是她想:
把宋国的人才都招来中原,为汉室驱使,这样宋国无法强大,其君的狂悖想法,自然也成了妄谈,这多是一件美事啊!
但皇帝的笑声打断了她美好的幻想。
“诸夏大九州,虽然类似周时的小九州,可到底时代不同了。”
先秦的人可以自由来去,
如今却是不常见的。
何况西海、新夏,距离中原何其遥远,那里人才想要过来,又何其艰难。
“而且来的人是不是人才,谁也无法预料。”
千里马常有,伯乐却是不常有的。
孝廉都可以伪装,
难道其他东西就不能伪装吗?
“陛下圣明烛照,也不能判断吗?”梁妠问道。
皇帝就说,“我只有一双眼睛,用来选拔中原的人才,都不够用,何况那些地方呢?”
“再者说,自家的事,还是用自家的人放心一些。”
“若上下之间,没有依存的关系,治者与被治者,没有可以信任的凭证,那让外人来治理国家,又怎么能够放心呢?”
除非那原本的统治者,本就不与国民一条心。
站不到一起,坐不到一起,
嘴里念叨着外面的事,
举止也倾向于外面的人,
如此,
自然也不介意大肆启用外来者,来压迫治下的国人。
皇帝想起自己近来读到的辽东燕国故事,便心生些许感慨。
六十年的国祚,
能够养育三代人的光阴,
地跨万里的疆土,
结果覆灭了也就覆灭了,
没有一个想要恢复它的国人,也没有一个想要恢复它的旧日统治者。
那位末代燕公在洛阳养老时,还曾满是真情实感的说,“比较乐,不思燕也。”
以大汉的角度看,
这样的做派,自然是值得大加赞赏的。
但以统治者的角度看,
燕国的旧事,却是需要警惕的。
生长在甘棠之下,受国人推举选拔而登上朝堂的燕人公卿,都能做出那样的行为,
若大汉连做事的官吏,都变成了外来者,只怕覆灭的时日一到,要比燕国还要丑陋凄惨。
梁妠听了,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所以说,亲近的人才值得信任。”
皇帝也不跟她再多说什么,只是拍了拍手,留下身后小树,又转去了其他地方。
随后不久,
皇帝采纳了自己认可的建议,推行起了新的政令:
他对察举进行了更严格的限制,只允许四十岁以上的人得以选入,并禁止宫廷近侍的亲友参选。
这些人的富贵,本就沐浴到了家族子弟身上,若是再加以延伸,那只会缔造出新的世家大族。
这违背了光武架空三公职权,改用地位较低的尚书之臣主持中枢的本意。
也会给怀抱着削弱世家力量的皇帝,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尚书、中常侍这样的近臣,
只需要紧紧的依赖于皇帝身边,为其贡献力量就好。
对于选拔官员的考试,
皇帝也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并增设了策论、经济、明算等科。
除此之外,
皇帝又下令清缴起了违法之臣的家财,将抄家得到的土地、财产,拿去赈济地方贫困之民。
而那些被收缴惩治的人中,不仅有与当年阎氏勾结的人,还有帮助皇帝登位夺权的山阳君宋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