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庆功(4k) (第2/3页)
“如果我因为今天的事情做得顺利,以为以后可以高枕无忧了,然后靠在功劳簿上领俸禄,什么都不干,那乡亲们就会巴不得我早点滚,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你只有想明白了这一点,就会明白,他们刚刚其实是在许愿,不是在感念我。”
李矩闻言,不免有些傻眼,他确实没想到,还有这样一种角度,说道:“县君未免把百姓看得太市侩了吧?”
刘羡则笑道:“这怎么叫市侩?这叫不要把百姓看得愚蠢,以为他们只看得见你的好,看不见你的坏。”
他顿了顿后,对一旁在席的县吏们也嘱咐道:“你们也要记住我的话,时刻都不能懈怠。”
薛兴等人不敢怠慢,立刻高声应是。
李矩也觉得这话语中有大道理,他低首说:“多谢县君教诲。”
“不要说什么教诲不教诲的。”刘羡拍着自己的膝盖,感慨说,“我今年才十九,明年才二十,还年轻着呢!说得我平白老了一辈的模样。”
而后他又对李矩笑道:“这次能够剿平杜干,多亏了世回的箭术,真是神妙啊!我所认识的人里,除了洛阳的上谷郡公孟观,还有我一个好友外,恐怕没有人比得上你。你又这么年轻,比我还小几岁!”
等李矩自谦了两句后,刘羡又说:“世回,我这里灾乱新平,百废待兴,正是最需要人才的时候,你这么年轻,又文武双全。有没有兴趣来我这?我可以让你当我的功曹。”
这番话出自刘羡真心,他平时自视甚高,能看得起的人物无不是人中龙凤,哪怕在洛阳,许多公侯子弟都不入他眼。
但眼前的这个李矩却让他很是欢喜。虽然出身贫寒,但他却练得一手让人望尘莫及的箭术,而且悟性奇高,敏锐又会思考,不仅一眼看穿了自己的布置,更难得的是,有心气,愿意为国为民做些事情。
刘羡虽然只和他相处了不久,就已经感觉到,这是一个可遇不可求的栋梁之才。故而极想将他揽入麾下。
可李矩听闻刘羡的招揽后,只是略做思考,就回复道:“多谢刘县君好意,但我是平阳人,家中还有老母要赡养,如果不是朝廷,或是征西军司有要事征召的话,我恐怕不便远游。”
这其实就是一种婉拒,意思是夏阳太过穷困了。除非是直接举荐到朝廷,或者走征西军司的关系,不然,他是不会改换门面的,宁愿在平阳县当一个小县吏。
毕竟怎么说,平阳也是全国数得上号的大县,相比之下,只有两千人口的夏阳根本不值一提。
在场的大部分人都听出了这层意思,脸色都不太好,张固更是面色发寒,想出言训斥李矩。
但刘羡却两眼一扫,以眼神示意,将这些不满全部压下去了。
他回头长叹一声,再对李矩说:“那真是可惜,像世回这样的奇才,正如锥入囊中,到哪里都能崭露头角。我本想沾沾世回的光,看来是没机会了。”
“不过世回此次路过夏阳,确实帮了我的大忙。等张县君养好病上路,我会专门给征西军司写一封信,陈述世回的功劳。你见到梁王殿下的话,交给他,他一定会有所提拔的。”
李矩拒绝了刘羡的招揽后,本来颇为忐忑。他确实不想待在夏阳,这里实在是太穷困了,不如平阳远甚。但同时,他其实也非常仰慕这位夏阳县君,对方谈吐中,既有武人的刚健豪爽,又带有宏雅随和,实在是让人心生好感。相比于成为对方的下属,李矩更想和他单纯做个朋友。
此时听到刘羡如此善解人意的话语,他大为感动,推辞说:“不过是些微末功劳,何足挂齿呢?”
刘羡的态度却坚持道:“一是一,二是二,我前面不是说了吗?功过是不能相抵的,今天要是不把功劳记下来,以后就永远没人会记得,你才刚刚入仕,千万不要在这方面谦让。”
一番言语下,让李矩更加感动。接下来,刘羡就闭口不谈公事了,只和李矩聊一些洛阳的风土人情,然后再询问平阳当地的见闻。
其实说起历史的发源,平阳和夏阳还真有缘分,夏阳是春秋时韩国受封的地方,平阳则是三家分晋后韩国的都城。只是平阳地处汾水之滨,在吕梁山和太行山间形成了大片的平原,天然是个富县,哪怕是在夏阳在前汉最鼎盛的时候,人口也要比平阳少一万左右。
所以历代的平阳县令,基本不需要怎么操心,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