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拓跋西征(4k) (第1/3页)
起初,拓跋鲜卑西征朔方的消息,并没有引起大部分人的注意。
因为对于晋朝来说,朔方之地是个鸡肋之地。
当年两汉之所以占据朔方,是因为匈奴帝国过于强大,占据了自西域、陇右、河套到辽东之间的广阔地域,严重威胁到了汉朝的边疆。汉武帝先夺取朔方,以黄土高原为出发点,先后从东、西、北三个方向进攻,成功肢解了匈奴帝国,从此彻底占据了战略上的主导权。
但仔细地审视朔方之地,这片黄土高原土地贫瘠,降水稀少,能种麦子的良田极少。大部分地方,只能种些豆、粟、高粱等耐旱作物,杂粮占了大多数。而且地形又是千沟万壑,极为复杂,不仅交通不便,而且还极容易发生滑坡、塌陷等事故,加上时不时北面的大漠还会吹来沙尘暴,实在叫农人难以居住。
故而在匈奴被击垮后,失去了战略需求。东汉开始有意识地放弃掌控朔方之地,反而不断地往其中内迁胡人。到了曹魏立国时,鲜卑也各自分裂,朝廷便干脆彻底放弃了黄河以西、六盘山以北的广大朔方区域,令其成为了一片无人管控的荒凉之地。
这种现状维持至今已经有一百年了,朔方之地至今没有崛起出一个能够威胁到关中的政权。郝度元此前能够造成一定的困扰,但始终不能壮大,到他向朝廷投诚时,似乎这种太平日子仍然将持续下去。
因此,当刘羡把拓跋猗卢西征的讯息投送至征西军司时,孙秀对这个消息并不十分在意。朔方那个苦穷之地,想要征服,谈何容易!更别说里面有多少桀骜难驯的杂胡,绕圈子都能把人绕得晕头转向。
在他看来,这是拓跋鲜卑的失策,说不定会在朔方空耗国力,惨败而回。因此他没有进行任何干涉,反而是乐见其成的。
不过也不能说孙秀没有任何反应,他同意了拓跋猗卢在夏阳展开互市的要求,并且派遣使者,与拓跋鲜卑重申了两国国界,并在黄龙山(梁山)、子午岭等地立下界石,规定界石以北归属拓跋鲜卑,界石以南归属晋国。
拓跋猗卢同意了这次边界划分,并向孙秀献出牛羊各五千头作为谢礼。孙秀便以此作为自己的功绩,将此事上报给了洛阳朝廷,从此以后,就不再关注朔方之地的战事了。
但恰恰在元康五年冬月到元康六年四月的这个时间,拓跋鲜卑在朔方取得了空前辉煌的胜利。
刘羡面见拓跋猗卢的时候,他已在永坪川取得了一场大胜。大量隶属于刘训兜的铁弗人被迫离开家乡,逃难到朔方与并州之间的一个狭小地带——圜水河谷。在这里有汉代的两座双子城遗址,圜阳与圜阴,铁弗人打算以此为据点,做最后的抵抗。
但拓跋猗卢趁他们逃难未定,仅仅休整五日,就率众狂奔五百里,突然出现在圜阳城前,铁弗人尚未来得及进城,城外的鲜卑人就已经驱赶着他们形成一波无法逆转的浪潮,如水漫金山般将两座城池所淹没,十余万铁弗人束手就擒,上万匹牛羊为鲜卑人所俘获。铁弗首领刘训兜仅率领数百人逃入并州,直接投奔刘渊去了。
郝度元一直在关注鲜卑动向,因此连兄长起事都不及反应。此时听闻刘训兜被击败,他大为紧张,一面修复肤施城,一面打探拓跋鲜卑消息,得知对方在战后一直没有动作,似乎在圜水休养生息,这才稍松一口气。
时间来到元康六年春正月,天气寒冻,马儿饥瘦,牧草尚未复苏。按理来说,这是游牧人不会动武的日子,郝度元率众南下到黄龙山水草兴盛处觅食。结果令他未料到的是,肤施城周遭全是拓跋猗卢安排的斥候,冬天鲜卑人虽在圜水按兵不动,可也时刻在查探郝度元的消息。
就在郝度元离开肤施的第四天,拓跋猗卢点兵出征,他行兵当真如疾风烈火,七万骑兵策马高原,先后跨过奢延川、吐延川、永坪川、清平川、文安川、延水,直逼肤施城下。七百里的路程,他们六日竟就赶到了。周围铁弗人的斥候看到大军,想要通报消息,竟然都跑不过鲜卑人的快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