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招抚结束 (第3/3页)
年之乱的数年前,阴平、武都太守二职就已经虚悬,甚至连郡内的县令都无人愿意上任了。
刘羡给诸葛诞解释道:“南乔这就不懂了。这个职位确实不甚重要,但朝廷不设,和被胡人要挟,这是两码事。所谓内圣外王,王道最重视名义上的威严,若是外夷不敬,就代表着以后叛乱并未彻底平定。”
“此前朝廷从未有过胡人担任郡守的先例,此时若是开了这个坏头,就意味着胡人作乱反而能得到晋升。这实在有失天朝尊严,他们不会答应的。”
诸葛延撇撇嘴,说道:“既然有失面子,那就打呗!洛阳朝廷难道不愿意打吗?”
刘羡叹气道:“这么多胡人,要是一一打过去,哪里打得过来?就是因为难以用兵,所以才难办啊!”
诸葛延听闻后,在原地来回踱步了一会儿,忽而灵光一闪,对刘羡道:
“殿下,我觉得这也不是个难题。”
“嗯?你说说看。”
诸葛延分析说:“按照你方才所说,洛阳朝廷要的是面子,杨老头要的是实利,那我们大可以折中一下,各取所需嘛!”
“折中?”
“可以许诺让杨老头他们自己自称阴平太守,让他们自己刻印,自己管辖仇池山与郡内诸胡。但是名义上,还是要向朝廷写一封降表,极言这边的灾情困难,形势复杂,让朝廷不好派官员过来,不就结了吗?”
真是个胆大包天的主意!刘羡闻言先是一惊,但思忖一二后,又不得不拍手叫好。
说白了,诸葛延的计策就是典型的欺上瞒下。反正天高皇帝远,两边又不可能相互查证,大不了跟孟观还有征西军司的人提前打好招呼,让杨茂搜出些钱财给他们,又有谁愿意往上捅呢?
只是这个计策确实太目无君上了,但凡心里对朝廷的法制有一丝敬畏之心,恐怕都想不出来。毕竟这要是查出来了,就是大逆不道之罪,诛三族也是理所应当的。
不过很显然,刘羡身上的罪行早就够诛九族了,也不差这一条。
当日下午,刘羡就先去见杨难敌,和他商议这件事。杨难敌当然是大喜,在他看来,这已经是最好的处理方式了。当即对刘羡表示说,杨氏家底虽不如李氏富裕,但些许赋税还是拿得出来的。于是立刻备好了三个箱子,总共价值九千金的珠宝,三千金给刘羡,六千金给孟观,并附上一封降表。连夜就往陈仓送去了。
过了七日,孟观的回信也到了。这次前来的是一名亲信,他名义上是催促刘羡的进度,实则是偷偷带给了刘羡一个黑色包裹,刘羡面不改色地收下,然后在酒宴时悄悄转交给了杨难敌。
如此一通手续下来,杨茂搜终于得偿所愿,刘羡的这一趟招抚之旅也算是圆满完成了。
临行前,杨茂搜专门给一行人开了一场饯别宴,在宴会上述说道:
“刘使君,世上最让人难过的便是生离死别,可世上往往最不缺的也是生离死别。我并非是好战的人,只是这个世道就是这样,若不能用生命来抗争,死亡也就不值一提。可这么多年来,我心中的愿望也始终只有一个,就是天下安宁,家人团聚。希望今日以后,天下不再有战乱吧!”
这八年来,刘羡也在关西见证了太多生离死别的惨剧,他对杨茂搜所言深有同感,也举杯应和说:
“杨公说得好啊,我也希望天下不再有战乱,共勉!”
可这么说的时候,刘羡非常清楚,这必然是一个不可实现的奢望,就好像希望人生不再有生老病死一样。而他此行回去,必然是要动刀戈的。
故而在下山路上,大家的心情都很轻松,但刘羡的心情却很沉痛。
在大家的说笑声中,突然一颗小石子砸到刘羡眉头上,令他一愣,条件反应式地抬起头。
左边的山坡上的一片灌木林,杨徽爱抱着白毦置身其中,她摇着怀中火狐的小脚掌,无声地对他说道:
“喂,刘怀冲,祝你万事成功!”
两人对上了眼神,未久,少女不可抑制地羞红了脸,随即落荒而逃了。
此时是元康九年的正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