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家人在等待 (第3/3页)
四方,哪是我能看得住的?”
“那可不是!”
管夫人开始聊起自己的经验之谈来:
“妹妹你有所不知,男人也是吃硬不吃软的。眼泪只能惹人怜爱,但要管住男人,还是要学会发脾气,让他不得不让步。十二年前的时候,叔时想娶妾,我不许,当时真是闹得不可开交。他连娶妾的聘礼都准备好了,我就全砸了,然后开始绝食,儿子们也站在我这边。他没了办法,就只好黑着脸向我赔礼道歉,直到现在都不敢再提纳妾。”
没想到,当今公认的天下第一名将竟然还是位畏妻将军,尚柔捂嘴轻笑。但她知道,她大概是永远无法对丈夫采用这种办法的,爱一个人越多,总是会变得越卑微。
管夫人又在车内絮絮叨叨话了些家常,又过了一段时间,车停了,原来已经行进到白马寺前。
尚柔戴着斗笠下车,扒开面纱往道上看,可见道路两侧行人如云。这也很正常,此时正是踏青时节,白马寺地处洛阳西郊,毗邻洛水,四周遍布桃李杨柳,蒸腾着一种淡淡的嫩芽香气,正是踏青的好地点。
北面的草原上,既有在青草丛中谈诗论道的士子,也可以看到约会谈心的男女们,三三两两,各自成群,自有一种闲散韵味。而南边的洛水河岸,天上飘着各式各样的纸鸢,孩子们在下方欢呼着,奔跑着,一片其乐融融的场景。而在这两者之间,是庄严肃穆的白马寺,里面的比丘沙门正在做着功课,念经声遥遥传来,就好像是梦中的回声。
不过最令尚柔关注的是,道路旁立着不少戴有纱笠的女子。
战争结束了,不只是刘羡,西征的军士们陆陆续续地踏上了回家之路。等越过函谷关,回到河南郡后,将士们在谷城解散,然后各自归家。所以现在的道路上,不时能看见背着行囊的壮士。而这些女人也就和尚柔一样,来白马寺前等待归人。
相识的女子们心不在焉地聊着天,眼光时不时望向西面的路,站在道边,仿佛一片黑纱组成的芦苇,又似乎是白日下的一群幽灵,一些乌鸦从空中掠过,也会在上方好奇地盘旋一阵,还以为遇到了什么同类。
大部分人的眼神都是忐忑不安的,收到家信的人总是少数,更多的人则是懵懵懂懂。她们总是怀有好的幻想,也有过坏的猜测。但潜意识里,人们总是不敢直视痛苦,所以幻想中的希望总是远远多于绝望。而这时候,就是幻想受现实检验的时候。
在络绎归来的行人中,有人等待到了自己的丈夫,也有人等到了同乡带回的骨灰,还有一个女人,握着丈夫空荡荡的袖袍失声恸哭。大部分女人就这样看着,但平静的面孔下,各种激烈的情绪在激荡。
尚柔也是如此,看着那名恸哭的女人,她也生出了些许担忧:丈夫是不是在信中报喜不报忧?他此前在洛阳就骨折过,这些年的征战,是否也会有一些残缺?又或许他的回信都是朋友代写的,他其实已经遭遇了不测?
其实越往后,尚柔想得就越没有道理,她只是因为太牵挂而失去了理智,不知在什么时候,她的心仍在千回百转,可目光一晃,远远地看见一队人马朝这边走来,为首的两个人影中,有一个有些熟悉,又有些陌生。
尚柔有些犹豫,不知道自己有没有认错,可右臂已经下意识地举了起来,对着来人来回摇晃。
是他吗?又或者不是他?
那人一愣,随即策马离队,如同风一般在道路上疾驰,明明还有数百步,可抵达眼前却好比一瞬。
在管夫人的惊呼声中,尚柔感觉自己被一只强有力的臂膀拦腰抱起,继而依偎到一个温暖的怀抱。
刘羡先勒住马缰,等翻羽停稳之后,他伸出左手,拨开面纱,审视着妻子的面容,轻笑道:“阿萝,你瘦了。”
阿萝痴痴地看着丈夫,数年来的委屈一时涌上心头,分别的场景又好似昨日,继而将螓首埋进辟疾怀里,不可抑制地失声痛哭,数年来的郁结苦楚,她好像要在此时此刻哭尽。
刘羡将阿萝搂紧,任凭泪水打湿衣衫,他看着白马寺的山门,在内心默默道:
“洛阳,我又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