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洛阳动荡 (第1/3页)
王宫的死法与前些人如出一辙。
他被人发现的时候,已经被人割断了喉咙,身上盖了白布,白布上还有一小块黄帛,一面写满了他鱼肉百姓的罪行,一面大书“奉义诛贼”四字。
但耸人听闻的是,他是死在了自己府邸的床榻上,而且是光天化日,并非深夜。
原来,当时晌午,王宫如往常般午休的时候,府门前路过了一个小贩。他在街道上喧哗说,自己有一只雄鸡,天生没有翅膀,又有一只雌鸡,能跟雄鸡一样打鸣。这顿时吸引了大量看热闹的人群,就连王宫的侍卫也不例外。也就一刻钟的功夫,谁料小贩走后不久,就爆发了这样一件大案。
堂堂四品中垒将军,被人刺杀在了府邸之内,根本不可能遮掩,加上前些日子接连出现的刺杀大案,再次在洛阳掀起轩然大波。市民纷纷猜测到底是何人所为,何人指使,大都认为是入京不久的淮南王司马允。
毕竟这些时日里,司马允在淮南王府高调见客,其中有不少高门望族,又声称要支持太子亲政,可见其政治野心。可奇怪的事,他带来的门客都在王府内歇息,后党的眼线在这里严防死守,并没有找到什么线索。
于是大家就疯传说,淮南王的门客里有一名得道高人,只需要远远地看一眼,就能拘走人的魂魄,然后用巫蛊小人作法,千里之外都能割下人的头颅。
又有人说,这其实是楚王司马玮的鬼魂在作祟。还记得当年楚王殿下被皇后所冤杀,大家怀念楚王殿下,也害怕楚王殿下的灵魂不安宁,于是专门给楚王设祠堂安抚,结果竟被皇后派人所阻止了。如今他最好的两个兄弟,一个即将病亡,一个终于返京拜祭。机缘巧合下,楚王的鬼魂终于发作,要索取那些奸贼的性命,就如同关羽索命吕蒙那样。
民间听了,很多人都信以为真,觉得司马玮的法力很灵,接着赶去楚王祠堂拜祭。其热闹程度,一度能与洛阳东南的关羽祠堂相比了。
有识之士自然不会相信这种鬼话,但他们也看得出来,现在的这一系列行动,意味着太子正式对后党下手了。此前他们未曾料到,太子会使用这样决绝、暴烈的手段。毕竟投身后党,谁能说自己清白无辜?“奉义诛贼”这四个字,简直是说后党人人可杀。
可事实也确实如此,王宫自恃得到皇后与贾谧的支持,做事极为酷烈。军中不肯给他孝敬,甚至顶撞于他的将士,他轻辄杖打,重则剥皮。平日里设卡索贿,聚敛的钱财数以万计。被诛杀后,消息几乎在一日之内就传遍京师,百姓得闻,无不拍手叫好。
这在洛阳掀起了一股风潮,许多底层将士也都受到鼓舞,在没有组织的情况下,主动到洛阳宫前联名上表,请求天子废除皇后,另立太子的生母谢淑妃为后。
有些宫卫试图上前阻止,随即喧嚷着发生矛盾,继而事态从喧嚷发展成殴打,最后致使有八人丧命。
至此,洛阳矛盾全面激化,许多往日仗势欺人的后党门人,此时都惴惴不安,连门都不敢出。他们的命令传达到下属手上,往往如泥牛入海,毫无反应。在这种情形下,诸如满奋等负责维护洛阳治安的高官,别说是正常办案缉拿凶手了,就连自身的安全都不能保证。
更有甚者,竟然直接摹仿刺杀者的作案手法,私下里报复仇人。如此一来,洛阳秩序更加动荡,几乎每日都会有尸体出现在洛阳街头,更不可能找到最初的刺杀者了。
不过人心惶惶只是弥漫在后党中,反观东宫的太子党羽,亦或是宗室诸王之间,可以说是弹冠相庆了。
这些日,奉命招抚的成都王司马颖在洛阳来回活动,几乎着重拜访了支持皇后的几大家族,可谓收获颇丰。
西晋最重要的家族,毫无疑问是开国八公所分别代表着的八大家族。他们分别是荥阳郑氏、颍川荀氏、渤海石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平阳贾氏、临淮陈氏。
皇后能够坐稳摄政之位,无非就是以本身代表的平阳贾氏为根基,与渤海石氏、河东裴氏、太原王氏三大家族结为同盟,再加上次一级的太原郭氏、东海王氏为辅佐,以及张华这样的寒士代表为牌坊,搭建起了一套能够维持朝堂稳定的士族政治体系。
但在司马颖去拜访过裴頠、张华、石崇、王浚、王衍等人后,这些后党中坚,或多或少地都表示出了动摇。
尤其是裴頠,他年纪三十出头,年龄在朝堂中算得上年轻,其实也更认同太子而非是皇后。在上次和淮南王对峙后,他就大感形势不妙,并不想将自己的前程与后党绑定。司马颖一来拜访,他就自白道:
“我虽是皇后亲戚,但也知晓大是大非。皇后摄政确实于礼不合,我愿上表陈奏,请陛下废除皇后,另立谢淑妃为皇后。”
并且还从书房内拿出十数道表文,给司马颖翻阅道:“这是这些年来,我私下里劝谏皇后善待太子的文章,足见我对太子之忠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