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晋庭汉裔 > 第六章 迟迟不定的战略

第六章 迟迟不定的战略

    第六章 迟迟不定的战略 (第1/3页)

    三日以后,就在刘羡准备召开军议之际,蒲坂县传来了一则消息:河东太守李矩已成功率军渡河,不日即将抵达安邑。

    这自然是一件大喜事,刘羡得闻之后,高兴得无法言喻。他当即将军议推迟了半日,率众到城外等待迎接。如今的随从中,许多人都没见过李矩,也没有听过李矩的名字,自不理解刘羡对他的重视。刘羡便肃然神色,郑重地告戒他们说:“李世回不仅是我的朋友,更是我的兄弟,他心即我心,我意即他意。”

    此言一出,众人可谓是倍感诧异。毕竟在刘羡的这些幕僚随从中,如孟讨、孟和、傅畅、阮放、曹苗等人,要么是刘羡的义弟,要么是刘羡的妹夫,要么是刘羡的妻弟,对外都可以称呼刘羡为兄长或者大人,可像这样的信任表态,刘羡却从来没有说过。

    这无疑是一种当众声明,公开宣布李矩的副手地位。一旦出现刘羡不在的意外情况,李矩便有临机决断,便宜行事的权力,其余人皆不得质疑。

    可质疑当然不会就此消失,尤其要考虑到,副手的确立也事关到整个团体的命运与前途。故而洛阳来的士人们,都不禁瞪大了眼睛,想好好看看,这个名不见经传的李矩,究竟是何许人。

    而当李矩风尘仆仆地出现在众人眼前,许多人便说不出话来了。

    李矩只带了十余名幕僚,轻骑简从而来。奔波在道路上,人们虽不见他的样貌,但见他骑在一匹雄黄色的高头大马,背一把漆成黑色的长弓,腰间挂一把环首刀,再配上他矫健的身形,沉稳的姿态,英武之气便勃然而出。沿路的百姓也识得李矩,见他路过,无不放下手中的杂务高呼,声音此起彼伏,好似刘羡在洛阳一般,为他横添了几分威势。

    像这样的武人,一般都有跋扈的毛病,可李矩却丝毫不沾。在他勒缰停鞭,从容下马后,李矩见到刘羡在此,便极为自然地跪礼拜贺,又拿出非常低的姿态,对众人道歉道:“李矩失期,姗姗来迟,给诸位添麻烦了。”

    这一年,李矩不过二十九岁。他年纪尚轻,却举止飒爽,又不失老成持重,行礼问候,更好过谦谦君子,可谓是无可挑剔。哪怕不用深交,常人一见便知晓,这就是关西第一流的人物。

    “世回,你还是没变。”

    刘羡拍拍李矩的肩膀,两年没见,李矩变得更沉稳了,似乎做的事多了后,不再有年轻时的悲观与失望,但仍能看见以往的纯粹。

    李矩则笑着回答道:“不比兄长,已经威重四海了啊!”

    刘羡哈哈大笑,当即拉着李矩往回走,边走边问道:“你这次回来,没出现什么意外吧?”

    “有赖兄长的威名,一路都很顺利。”

    面对这次西军声势浩大的攻势,李矩的表现不可谓不大胆。他留大部分兵力在郡内固守,自己则主动冒险率数千军队渡河,试图孤军深入,吸引张辅的军队回援。这一点虽然失败了,但他事先经营的河东防御,还是成功使得张辅一事无成,而他自己又攻克了冯翊的郡治临晋。两人的交锋之中,李矩到底还是占了上风。

    而张辅在得知刘羡抵达河东后,火速率军撤回冯翊,一面在河边布防,一面回去进攻临晋。李矩见敌军大部回返,也无意在这里纠缠。他早早把城内的粮秣都分发给了周遭百姓,自己只取了部分能带走的甲胄兵器,然后亲自殿后突围,且在突围途中,他得知了刘羡抵达的消息。

    “我已将兵力尽数撤回到汾阴,由夏阳的郤县君相照应。无论河西有什么风吹草动,我们立马便能知晓。”

    “好啊。”对于李矩的安排,刘羡大体是满意的,他说:“我正要议论接下来的大事,你回来得正好!有你在,我的心里就有底了。”

    李矩已经担任了两年的河东太守,郡内上下的人事框架,皆由他一手打造,无论刘羡有多高的威望,此时到底初来乍到,不可能与他相比拟。故而目前河东的核心仍然是李矩,只有他,既了解关内的具体形势,也能完全发挥河东的能量。若非时间紧急,刘羡也不打算先召开军议,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