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迟迟不定的战略 (第3/3页)
极流利的速度应对道:“兄长,我确有一些拙见。”
“当下的形势,恐怕不好与河间王正面争锋,在河东郡内,我们有山河之险,只要守住山口与大河,便能抵御。但若是过河进攻,除张方以外,预计河间王还能征调十万之兵,这恐怕不是我们能解决的。”
“兄长还记得齐万年吧?当年他接连赢了数仗,何等风光!可只要拿不下长安,赢了再多又有何用呢?只要败了一仗,最后就是一败涂地,前功尽弃。因此,我不建议在关中硬拼。”
“我以为,不如率军北上,先去经略并州。”李矩顿了一顿,等众人思索一阵后,再继续道:“如我方才所言,并州西北的拓跋部,如今新老交替之际,无心于外,这是天时;而并州群山环绕,隔绝东西,除了河东、代北之地外,其余势力都难以干预,这是地利;并州内部的五部匈奴,又多以刘姓自居,亲近于您,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俱在,再加上您的对手,那个并州刺史司马腾,我看他行政治军,完全是个一窍不通的草包。这不是上苍要将并州赐予兄长吗?”
“等兄长占据并州之后,可得良马十数万,胡汉百万口,到时秣马厉兵,再南下与河间王争锋,联络诸侯豪杰,想全取关中,也就不是一件难事了。”
李矩这一通分析,有前例,有人情,有规划,可谓是面面俱到。众幕僚听罢,几乎无不颔首赞同,为其所倾倒。原本还有的些许嫉妒与不满,此刻都不翼而飞了。
刘羡也点点头,在心下表示赞赏。可以说,刘羡在得到外放的任命后,就一直在思考未来的战略。在思考产生的诸多想法中,也是觉得北上并州最好,李矩与他不谋而合。
虽然他不知拓跋部的变动,可上一次刘羡逃出洛阳,携阿萝前往常山时,他途径并州,对并州与晋阳的险要有极为深刻的印象。而且考虑到并州就是古代的三晋之地,三晋中包含赵。而近来事件也频频传出民谣,声称赵地有天子气,刘羡不得不对此多加考虑。
不过现在,刘羡虽露出赞赏的神态,却没有明面上表示肯定。
这无疑让大家感到意外。
因为赞赏与肯定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态度,只是赞赏,说明刘羡可能还有别的想法,并不是完全赞同这一战略。
事实上,刘羡确实不是完全赞同。自从在得知凉州大乱的消息后,刘羡开始将胡人这一因素考虑进去。匈奴皇族改姓为刘,亲近汉室,这确实是存在的事实。但刘羡也不得不考虑另一样事实,那就是匈奴人毕竟不是汉人,他们真的会拥护自己吗?刘渊刘聪父子这样的人杰,真的会甘心受自己驱持吗?
一想到刘聪临别时对自己的赠言,刘羡就产生了动摇,不,应该说,其实是铁一般的直觉:他认为这绝不可能,尤其是在自己的势力还比较单薄时,收服同化数十万乃至上百万的匈奴人,恐怕远远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范围。
而且,这个战略也有很大的缺陷:如今虽然关中各路势力是一盘散沙,但到底还是对司马颙不满的,自己若是不将他们团结起来,而是弃之不顾,北上并州,他们是否会被司马颙完全消灭呢?那河间王的统治不是更稳固了吗?
但短时间内,刘羡并没有想到更好的战略。毕竟刘渊父子此时不在并州,那北上并州,确实还存在有调略的空间。不然,总不能扔下河东的百姓,直接去蜀中吧?虽然刘羡也曾这么想过,但终究不现实,那这就是最好的战略了。
因此,刘羡虽没有直接赞成,却仍然按照这个方向说道:“我们就先做一些准备吧!”
于是他当即传令河东郡内各县,要诸县在最快的时间内进行扩军练兵,同时又派斥候打探平阳郡的布防虚实。无论如何,刘羡准备于今年先打下平阳郡。如此他便能倚仗吕梁、王屋之险要,先将两郡结为一体,增强自己的实力,这是绝对不会错的。
而就在他紧锣密鼓准备的时候,谁也没有想象,一名使者自东方悄然而至。而这位使者的到来,直接决定了接下来数年的天下走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