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卢志的提议 (第3/3页)
是一件良策,难道自己要去正地处大乱的秦、凉二州吗?
而卢谌铺垫了这么久,为的就是这一刻。他连忙分析说:“常人只道蜀地是偏远之地,但正得益于此,叔父若回蜀复国,又是与李雄作战,也不会令天下人敌视,正适合韬光养晦、休养生息。况且叔父乃汉室之后,巴蜀乃祖宗之业,必有民心与旧部在,安之可承大统……”
这一幕实在有些滑稽了,卢谌对刘羡说祖宗之业,好似他才是想复国的那个。刘羡一伸手,打断道:“子谅,你说的这些,我都清楚。但我的困难,你清楚吗?”
“四十年前,文帝自蜀中迁移三万户自河东,滋生至今,已有近五万户,二十万人。我如今既已接任安乐公,对这些人就负有责任,不可能抛下他们,独自入蜀。”
“既如此,叔父何不带上这些百姓,一起入蜀呢?”
这简直是个可笑的问题,要迁移二十万人,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在和平时代都极为艰难,何况是眼下这个乱世?
故而刘羡很直白地摊手道:“非不愿也,实不能也。若是要迁移百姓,恐怕这一年都将没有收成,且要耗费大量的粮秣,我负担不起。”
“需要多少粮秣?”
“最少需要一百万斛。”
卢谌道:“来之前,大人要我转告叔父,他愿意向叔父提供两百万斛。”
这一句真是平地惊雷,令刘羡心神一震,不可思议地将眼神投向卢谌,听他又说了一遍:“只要叔父答应入蜀,大人将在两月之内,向叔父交割两百万斛粟麦。”
卢志这是疯了?两百万斛粟麦,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数字!须知这些年洛阳常常遭遇粮荒,太仓里的储粮,别说百万斛,经常连五十万斛都没有。而河东积蓄十年的存粮,府库中约有三十万斛,加上各族私存的八十万斛,加起来也才百万斛出头。哪怕富庶如河北,这也绝不是一个轻松的数字,这可能意味着冀州一州大半年的田租。
但无论如何,这确实表达了卢志的诚意,使得携民入蜀不再是虚妄,而成为了可能。
可刘羡也深深地知道,天上不会白白掉馅饼,这两百万斛粮食,绝不会是免费送给自己的。故而震惊之后,他既不感到兴奋,也不感到紧张,只是收敛神情,端正坐姿,淡淡问道:“卢长史对我有什么要求?”
卢谌道:“大人的意思是,希望您在迁民的途中,号召关西的忠臣,一齐佯攻长安。”
“佯攻长安?”
“是的,长安乃是关中腹心之地,只要您率部佯攻,河间王便不得不调兵遣将,与您在长安对峙。而如此一来,关中其余地方松懈,您在乎的这些河东百姓,不就可以绕路南下,趁机直奔汉中吗?”
听到了这里,刘羡总算有些明白卢志的想法了,他将双手交叉胸前,轻声笑道:“等我在长安与西军鏖战,将张方都逼回长安,北军便可趁势收复洛阳,又可顺便占据河东。好一招驱虎吞狼,卢子道做得好买卖啊!”
“有何不可呢?”卢谌转述父亲的话说,“叔父您急着复国,大人则急于打击西军,为成都王正名,这不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吗?”
若能实现这个计划,确实是两全其美的好事。可问题的关键在于,实施这个战略的风险,全压在刘羡身上。刘羡需要以少数兵力,牵制西军的绝大部分兵力,甚至要与张方再对阵,来换取这个入蜀的可能。而卢志在付出两百万斛粮食后,只需要静静等待即可。
而一旦事成,刘羡无非可以率众入蜀,卢志却可以白得两郡。而一旦事败,刘羡可能会全军覆没,卢志则不过损失了两百万斛粮食。无论怎么看,卢志都是获利更多、损失更小的那一方。
卢志真奇才也!竟能想出如此大胆的奇策!而最要命的是,刘羡竟想不出任何反驳的理由,似乎对他来说,这的确就是最好的入蜀策略了。
可话说回来,在迁移二十万百姓的同时,还要引兵与十数万西军对峙,这难道不是一个疯狂的举动吗?即使是见惯了大场面的刘羡,此时也难以下定决心。
故而在卢谌询问他态度的时候,刘羡沉默良久,他起身稍作徘徊,最后对卢谌道:“贤侄且稍等五日,五日之内,我便给你答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