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军再进军 (第2/3页)
杀了也就杀了。可我们都是关西人,到底是以关西为根本的,如果连关西人也杀,就没有了立足之本,哪里还能容身呢?”
其余人多也出声附和,无论张方在洛阳如何施为,但那远在崤山以东,哪怕山东人死光了,也与关中无关。可河东与关中之间,只隔着一条大河而已,若是生了大乱,几十万流民涌进来,又没有饭吃,那必不可能甘心饿死,大概率还是沦为盗匪。这无疑会对征西军司的统治产生巨大的冲击,也是许多人都不愿见到的。
贯先见这么多人不同意,也知道此策是通不过了,不由有些悻悻,可口中仍然说:“此策最为稳妥,若是你们不同意,那还有什么策略呢?”
这确实叫人头疼,在众人看来,张辅原本使用的逼降之策,就已经是很好的策略了。但在没有刘羡的情况下,河东各县都没有投降,足以说明不可行,而如今刘羡已至,必然士气更盛。想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不可能了,那就只有选择正面强攻。
可正面强攻……会是一个好的策略吗?论野战,西军兵多将广,自然有取胜的概率,可若是刘羡避战,陷入攻城战的窘境中,那没人有信心能拿下刘羡,大家可都是知道泥阳之战结果的。因此,在否决了贯先的策略之后,其余人也都没拿出一个足以服众的方案。
但刚担任平西军司的贾疋倒兴致勃勃。他到底是年轻人,虽然家风要求他举止沉稳,但内心依然渴望证明自己。故而在他人一连串的计划被否定以后,他毫不怯场,也想出一个新的策略,进献给司马颙。
“殿下,我想应该令大军分四条路迈进,所谓四条路,是指龙门渡、蒲坂渡、风陵渡、颠軨坂这四条路,同时进军这四条路,才能摧垮河东的防御体系。”
当贾疋说分四条路线迈进时,脑中想起的是当年羊祜谋划的灭吴战略。
从局部一点上来看,正面与刘羡对敌,并不能担保取胜。可河东的防线是如此之长,多达近三百里,就和东吴的千里江防类似。从一点进攻,会很难展开己方的兵力优势,但若从四路同时进攻,形势就大不相同,顿时就能将河东的防御体系切割得支离破碎。刘羡只能防御一点,其余三路却难以抵御,到最后必然是左右支拙,进退维谷。
“殿下认为四路进军的战法如何呢?我以为由张府君(张辅)任主将率三万人渡过风陵渡,进攻河北;阎参军(阎鼎)率军二万渡过蒲坂渡,进攻蒲坂;彭府君(彭随)任主将率三万人渡过龙门渡,进攻汾阴,殿下您亲自率领二万人翻越颠軨坂,进攻大阳。每日推进都不必快,为确保万无一失,可日行三十里,但不要给敌人可乘之机。”
“我们沿路要确保军纪,不要扰民,尽可能多得用仁政来瓦解百姓的抵抗,确保他们站在我们这一边。而且要每两日一通信,确保相互知道位置,随时可以声援军。若刘羡不应战,我们便汇合于安邑,若刘羡迎战,便由一方固守,三路来援,最后必能取胜。”
这是最中正的战略,虽然乍一听起来,并没有多么奇特,但最考验谋划人员的耐心。而贾疋无疑考虑得极为细致,从人员、地形、时间等各方面都考虑到了,他甚至还列出了一份可能要用到的物资清单,可以说,看起来非常的清爽,也找不出什么破绽。
事实上,当兵力占据绝对优势时,这确实也是最好的战略。不只是晋军灭吴,此前的晋军灭蜀,甚至楚汉相争,都是这种战略思想的表现。以项羽之神勇绝世,最后汉军四路大军汇合于一点,以绝对的优势,不同的方向同时发起进攻,也只能落得一个仓皇而逃的结局。
那这个策略自然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司马颙也不反对,就对阎鼎说:“选定一个日子吧。”
经过一番讨论后,大军出发的日子,定在了太安三年的七月己巳。按照惯例,这时候麦子已经割完,马也已经喂饱,若不下雨,土地干实,很适合跑马,那就是最好的渡河时间。
于是征西军司开始为此做准备了,他们一面向河东派出斥候,广泛地向斥候侦探情形,一面向负责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