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西军再进军 (第3/3页)
各路军队的主帅们通报计划,调兵遣将,当然,还要派兵前往关中各郡府中,令他们早早修缮甲仗,在农闲时训练士兵,并且加紧收集那些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船只与车队,确保战时的后勤。
还有一些使者,他们深入到各种深山老林之中,开始向各地方杂居的胡人部落们传递消息。征西军司既打算从他们的手中购买一些粮食与战马,同时也想再征辟一些胡人军队,尽可能增加在秋后作战时的兵力。
一转眼就到了六月上旬,麦子们已经陆陆续续地成熟了,关中各地都开始征集赋税,渭水上停满了关中各郡收集来的船舶,只是眼下的船舱还是空荡荡的,看上去就像河水上提前落满了叶子。但再过十来日,它们将装满粮秣与物资,随第一批进攻的西军一同出发。
事实上,第一批西军已经在弘农悄悄集结了。七月己巳是渡河的日子,但是在大河以西还有一个地点,仍处在刘羡所部的掌握之中,那便是夏阳。而这批军队的任务,便是攻克夏阳,然后占据龙门渡,才能按照规定的时间渡河。也正是因为多了一个任务,所以这些西军要率先出发。
而这些西军的组成也不同凡响,他们都是从洛阳的张方所部里抽调回来的。按照阎鼎的建议,司马颙以表张方为司隶校尉为条件,成功从河南撤回了三万骑军,其中不乏在洛阳之役中表现优异、功勋卓著的吕朗、马瞻、刁默等部。有了这些人在,司马颙自然信心大增,于是尽数将其交给弘农太守彭随率领,让他按计划去攻打夏阳。
只是由于夏阳不是一座小城,所以临行之前,军司中又开了一个小的会议,尽可能完善作战的细节,杜绝会发生的意外。
司马颙主要是担心拓跋鲜卑的态度,因为夏阳拥有关中诸郡中,与拓跋鲜卑最大的一座互市,故而与拓跋鲜卑的关系较为良好。若是因为夏阳之战,惹怒了拓跋鲜卑,无疑会给自己招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明知道夏阳是刘羡的势力范围,可司马颙入关以来,一直没有对其做格外的处置。
而今既到了不得不战的地步,他对此更加重视,便格外对彭随嘱咐道:“攻城之前,要提前与拓跋鲜卑示好。我已提前准备了十万匹绢帛作为礼物,若鲜卑人有什么要求,只要不太过分,你就尽可能满足他们。”
然后又讨论了一些关于安民、渡河之类的话题。大体上而言,对于攻下夏阳一事,他们还是比较乐观的。因为夏阳表面上是一座大城,但城防体系并不完善,这十几年来的大发展,多是在城外的市集中,县内的布局并没有大的改变。城小而民众,按理来说,是最容易攻克的。
彭随对此也无异议,只是在讨论之中,他提起一事道:“从洛阳回来的士卒们说,他们在河南听说过消息,说刘羡投降了征北军司,邺城的成都王供给他人马,说是不日就准备袭击长安,诸位怎么看?”
“他要打长安?”听到这句话,军司众人皆失笑,这怎么可能?河东一共能出多少兵马,自保尚且不足,要去攻打长安,岂不是自寻死路吗?
他们也不相信河北会派兵来支援刘羡,因为兵力的调动无法遮掩。他们在河内郡派有斥候,并不见卢志调离前线军队。前线的军队不调动,用后方的乌合之众吗?那更是不成事,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故而阎鼎判断道:“这大概是刘羡故布疑阵,想骗我们暂缓进攻吧!”
不过谢班提出,李矩曾经主动率军进攻临晋,说不得刘羡也会采用相同的策略,还是小心为上。司马颙觉得有理,于是就给长安的梁综下令,让他记得修缮城防,以防万一,如此就算是了事了。
出兵的日子一天天接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攻势,已经到了酝酿的最后阶段。只待一道雷霆闪过,便要将战争的阴云化作暴雨。
而在所有人的期待中,这道雷霆轰然降临,可却与征西军司的预料完全相反。因为发出雷声的并非自己,而是理应被动的刘羡一方。
太安三年六月丙子,刘羡率军突袭风陵渡,兵临潼关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