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东方日报 (第2/3页)
室里,和黄春荪、张静庐一起接见了‘申时电讯社’的汪英宾。
‘申时电讯社’是申报的总编张竹平和副总编汪英宾,背地里成立的一家电讯社,一是张、汪明显另起炉灶,二是申时电讯社实际是出卖《申报》的资源。
目前《东方日报》正稀缺这种资源,自然马上洽谈合作。
陈光良开口说道:“汪先生,我们也是沪市的报社,你们卖给我们的消息,会不会晚一天。如果是这样,我们可不会买这种消息,还不如从申报上转载。”
所谓转载,其实就是抄袭,当然内容重新编辑一下即可。
反正这个年代,又没有什么版权意识。
当然这样一来,都是人家的二手消息,势必会失去很多读者。
汪英宾马上说道:“不是,保证是一手的消息,当然卖给你们的,也只是通过电话描述的新闻,具体需要你们自己去编辑。”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这是自然,既然如此,那我们谈谈价格吧!”
这是权宜之计,《东方日报》正在组建自己的记者网络,等时间一到,根本都不需要购入新闻。
更何况,陈光良也明白,《申报》的总经理史量才,绝不会坐视不管,早晚要收拾张竹平和汪英宾。
实际上,关于《申报》的史量才和张竹平的事情,陈光良也是了解一些。
大概意思就是张竹平负责《申报》,可谓一人之下,《申报》能有今天也有张竹平一大半的功劳。但张竹平雄心勃勃,具有远大理想,不甘长期屈居人下,为他人做嫁衣。随着《申报》达到鼎盛,仅在史量才一人之下的张,地位日高,权势日盛,报馆内一切对内对外事务,他时常提出自己的意见。
说白了,张竹平离去之心也在心里埋下,所以走之前就准备做些卖公司资源的事情,而1924年美国留学归来的汪英宾便是张的帮凶之一。
很快,双方达成价格上的协议。
这一次想申时电讯社购入新闻,是陈光良的提议,他知道张竹平和汪英宾一定会同意的,毕竟两人自立申时电讯就已经意味着要离开《申报》。
待汪英宾离开后,陈光良说道:“最近的《商报》,就按我说的方式继续出版,先试试效果!”
最近,报社已经在招募编辑、记者,自然新闻数目也会增加;如今,又从申时电讯社购入新闻,又是多了不少。
在《东方日报》没有创刊之前,倒是可以先在《商报》进行改革试验。
黄春荪此时已经对陈光良有些佩服,说道:“陈经理改版的这一招,我感觉会非常有用,唯一的缺点就是需要大量的新闻内容,好在我们也在扩大记者群。”
陈光良笑道:“像《申报》这样的大报,新闻都非常充裕,所以他们不仅向全国其他报社出售新闻,旗下亦有《时事新报》。所以,我们后期也是如此,完全不用担心。”
黄春荪马上说道:“那不如保留《商报》?”
陈光良也思索起来,随后说道:“晚点一起讨论下吧,《商报》就算保留,也只能出两张纸。”
倒不是不可以,而是要具体来分析利与弊。
好在《东方日报》要足足筹备近两个月,预计是明年的1月下旬创刊。
随后,陈光良拿出一沓资料,递给张静庐。
“张主编,这是我偶尔得到的一份武侠的大纲,我觉得十分有趣,所以你安排报社寻找擅长写武侠的人,来进行完成。”
事到如今,他不得不拿出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
张静庐结果资料,忍不住先看了几眼,随即问道:“这算是副刊的主要连载吗?”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是长篇,可以连载很久的那种。大纲比较详细,就需要一个人来代笔相当于,按照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