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我天赋异禀 (第2/3页)
累所致的疾病伤残’,这样一来,更先进的‘三轮黄包车’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替换。
章其华连载《骆驼祥子》已经完结,去年底又出了单行本,销量很不错。此时的他,可谓名誉加身、金钱加身,收获颇多。
当然,他始终对人力车夫这个群体是报以同情的心态,所以当听闻‘三轮黄包车’已经研发成功时,心情是非常高兴的。
“好,我会不留余力来推动这件事的!”章其华当场满口答应道。
虽然这里面有着商业的元素,但对于这种事,章其华觉得自己是非尽全力不可。
陈光良随即说道:“那您请坐上前,让人带着你体验一番,看看是不是真的省了车夫很多的劳力。”
“好,那我今天就体验一番。不过说实话,这一看我就知道这是个很伟大的创新,就是价格150大洋,对很多车夫是很贵的。”章其华感叹道。
时间一长,陈光良已经成为资本家,他虽然依旧是自己的朋友,但自己依旧会坚持自己的立场。
本来一辆黄包车,就让很多车夫望尘莫及,而如今一辆三轮黄包车,价格足足是两倍,那么注定不是穷人可以买得起的。
当然,还有牌照的事情。
陈光良坦然说道:“这就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一辆自行车加一辆黄包车,本身就是两个产品结合在一起。更何况,现在牌照集中在各大车行的情况,已经是更加集中。所以说,光有车还不行的!”
文人就是太过理想化,当然这个社会又非常需要他的理想。
章其华感叹道:“这倒是!不过,如今你总算解决了一件事,只要以后全国的黄包车普及三轮,那这些人力车夫的身上伤病会少很多。”
说完,他走上三轮黄包车,开始体验起来。
陈光良又让记者坐上一辆三轮黄包车,拍些照片作为新闻素材。
随后,十辆三轮黄包车鱼贯而出长江基地。
这十辆三轮黄包车,是D项目替换的车(24辆车),这个项目陈光良占股95%,剩下的在李超手里;所以购车款的1300大洋,是准备分期六个月还清的,相当于每个月偿还200多的车款。
租金也没有涨,‘三班倒’总计1个大洋一天一辆车,毕竟陈光良也不忍心涨租金的。
实际上是可以涨的,毕竟这十辆车如此拉风,车夫的收入是肯定涨不少的,而且车行还培训了他的骑车。
所以,哪怕是‘长江车行’换车,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两年时间都不一定换完,毕竟购车款是一笔很大的数字。再加上,也得考虑政府方面的支持,大量的三轮车才能合法上路。
因为快过新年,陈光良也主动想给自己订购一套好西装,所以下午驱车来到南鲸路上。
在南鲸路上,有很多‘奉帮裁缝’,即浙江奉化出来的裁缝,非常有名。而这些裁缝店的老板,基本都是姓王,因为是一个叫做王才运的裁缝带出来的。
而这个王才运是‘荣昌祥’的老板,当年还给国父定做世界上首套‘中山服’。这里面有个典故:当初按照国父的要求,已经流传得很广了。
直翻领,表治国严谨;
四贴袋,表“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
袋盖笔山形,表重视知识分子;
五粒纽子,表五权宪法,即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袖口三粒纽子,表三民主义,即民主、民生、民权。
背片不开缝,也有讲究,据说表和平统一之大义。
因为是国父先生定做的服装,所以又叫做‘中山服’。
自此之后,荣昌祥便开始名声大震。
陈光良将汽车稳稳的停到荣昌祥店铺门口,这是一座三层楼格局。
走进荣昌祥,随即他受到专人的接待,一会儿一名老裁缝便开始给陈光良量身。
“陈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
“嗯地产、报业,这里是我的名片,到时候好了之后可以打电话给我!”
老裁缝王和生连忙双手接过名片,看了一眼后,故作惊讶的说道:“原来您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