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我天赋异禀 (第3/3页)
长江地产、《东方日报》的老板,有失远迎!”
陈光良客气的说道:“小老板一个,算不上什么,你们这荣昌祥连国父都曾光顾,我算得上什么!”
他从进门开始,也没有受到什么轻视,人家一视同仁的服务就做得很好,他也不想搞什么特殊。
不过一般裁缝量身定做西服时,总会沟通顾客是做什么生意的,这样更好的了解顾客的爱好,仅此而已。
老裁缝很客气的说道:“我们做生意的,开门都是尊客,国父当初是前老板接待的,我们也不知道具体的情况。”
“你们换了老板?”
“也不算换,前老板正常退休,将这家店交给外甥女婿王宏卿先生继续经营。”
好家伙,这不就是娶了自己的表妹,即是前老板的外甥,又是前老板的女婿。
看来这个时代,还真是肥水不流外人田,而且还都姓王。
同姓不结婚,这是不可能的,据说王才运的那个地方,基本上都姓王,要是同姓不结婚,很多人都娶不上老婆了。
接下来,老裁缝又问一句:“陈老板平常是放左边,还是右边?”
这是一句暗语,但很多订造西服的人都明白,裁缝问的是‘鸟’!
陈光良说道:“我一般放左边,不过王师傅,我这个有点大,麻烦订造舒服一点!”
老师傅面色不改,盯了陈光良下档几眼,随后说道:“好,陈老板天赋异禀。”
陈光良点点头,这事本来是件自豪的事情!
一番量身后,陈光良便告辞,布料已经选好,都是进口的料子,这次他一全套足足花了600大洋。
相当于普通人四五年的薪水,折算后世的价格就是二十万一套。
这还不算是最贵的,1200大洋一套都有。
陈光良倒不是追求享受,但有时候一套好西装,是商场的必备行头,特别是这上海滩,什么都讲究‘腔调’。
他本人对穿着没有太大的追求,有一两套好的就行。
就好比他的第一套西装,现在还经常穿,可能再过五年时间,他还穿在身上。
将陈光良送到门口后,老裁缝目送陈光良开着汽车离开。
“和生师傅,这位老板是做什么生意的?”老板王宏卿上前询问道。
有些奇怪,开着汽车,有自己的保镖,却不请一个司机。
很年轻,但气度不凡,眉宇间的贵气是藏不住的(自信吧)。
王和生当即说道:“他说是长江地产、《东方日报》、长江车行的老板,这是他的名片,叫我衣服好了通知他来取。”
王宏卿结果名片,当即说道:“原来是他呀,这可是沪市新晋的有钱人,他的长江地产去年造了上百幢洋房,最近他又进入报业,《东方日报》一创刊就销量过万.”
对于商界的人物,本身就是一个圈子,王宏卿当即对陈光良的一些事情了如指掌起来。
“那真是个人物呢!”王和生感叹道。
他刚刚并不知道陈光良有多厉害,纯粹是觉得应该不会差。
王宏卿说道:“何止是个人物,人家是白手起家的富豪,两三年时间就冒出来了,这才是了不起。对了,年前一定要给人家做好,到时候我亲自送上门。”
“好的,老板。”
王宏卿的岳父,也就是荣昌祥的创始人王才运,当初被人称之为‘包袱老板’。
当年,王才运做裁缝,不做坐商做行商。人称“包袱老板”。
啥意思?就是手里拿只包袱,里面摆点料作,到处跑,主动到需要做西装的顾客屋里去当场量体裁衣,再送货上门。
这样一来,他赚到的钞票肯定比坐商多,据说他的“第一桶金”就是这么捞来的。
有了‘第一桶金’,王才运又在南鲸路上看到一处空着的门面,结果正好是同乡‘大地主’虞洽卿的,结果凭借同乡人的帮衬,王才运在南鲸路这个黄金地段站住脚。
王宏卿现在也学到了一些精髓,对于一些大人物,都是亲自上门量身订造,又亲自送上门的。这个‘亲自’不是财阀,而是他这个老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