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成功的身份 (第1/3页)
《东方日报》的第十二天,销量继续在28000左右,陈光良悬着的心,逐渐放下来。
只要最近一个月时间,能维持在在20000~30000份的日销,那接下来《东方日报》只会继续增长,迟早都能50000份以上。
追赶《新闻报》和《申报》,陈光良还不敢夸这个海口,因为这个时代的报纸,你没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以及各种进步的言论,是很难做到《新闻报》和《申报》那样。
当然,《东方日报》也有很的优点,是《新闻报》和《申报》没有的。
如果不是陈光良不想惹火上身,那么凭借《东方日报》的风格,绝对是横扫全国的报纸,就好比是后世默多克的传媒帝国初期。
正因为如此,已经有人开始批评《东方日报》太俗,当然这只是极少数人的声音。
翌日。
《东方日报》刊登了‘恒昌车行制造厂推出三轮黄包车’的新闻:作为‘骆驼祥子’的作者章其华教授,亲自体验了三轮黄包车,最后得出一个结论——三轮黄包车大大的节省了人力车夫的力气,一旦普遍使用,那么人力车夫的寿命将大大提高。
就是这个舆论,是陈光良需要的!
虽然他只占同昌车行制造厂的30%的股权,但同昌车行制造厂不仅生产三轮黄包车,也生产自行车,潜力是非常大的。
某处街道。
一些车夫围着一辆三轮黄包车,有人吃味的说道:“我说这个车有没有牌照?”
作为经过专门培训的车夫陈炳,此时得意的说道:“大照会车牌,怎么会没牌,全上海都可以跑!”
有车夫啧啧的说道:“把自行车和黄包车组合在一起,这真TMD是个好办法,要是我们车行换成这个车,以后就不用那么费力了!”
吃味的车夫说道:“别想得那么美了,要真是车行换了,还不得加我们的租金。这玩意挺贵的吧?”
陈炳说道:“就一辆黄包车加一辆自行车的钱呗,不过租金是一样的,没有加租。”
眼见有客人前来,陈炳招手道:“先生,新车请上座!”
顾客一愣,看到三轮黄包车,好奇的问道:“这车能坐吗?”
陈炳说道:“保证能坐,新发明的玩意,有牌照的,又快又稳!”
顾客终究是很好奇,选择坐了上前。
陈炳骑着车,潇洒的朝着目的地蹬去。
“有这玩意在,抢生意也是件好事啊!”
“何止呢,主要是省力气,以后再也不需要那么辛苦了!”
“不过万一要是我们老板不肯买,岂不是生意都给他们抢跑了?”
“是啊,这事也不一定是好事。”
一时间,好的坏的情况都有。
不过三轮黄包车在路上,倒是挺拉风的。
“那是什么车?”
“自行车吧?”
“自行车不是不准载客吗?而且自行车哪有三个轮子的?”
“那就是黄包车”
“黄包车不是要开人力拉吗?这个车只要前面的脚蹬就行了呢!”
一时间,三轮黄包车吸引了很多路上的人注意,成为沪市一个不大不小的新闻。
东方报社
“陈经理,核算出来了,现在我们的《东方日报》销量是按照28000份算,每期的印刷成本是1200大洋。报纸的批发价格是480大洋(总价),另外每期的广告在850~950大洋核算下来,我们已经可以实现盈利,每期大概盈利130大洋以上《商报》现在的销量是6000份,能做到盈亏平衡。”黄春荪汇报一个财务指标。
陈光良露出一个笑容,不容易啊!
这个年代的报纸盈利情况,真是一言难尽。
不是绝对的销量越高,利润越多。例如《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