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风气 (第1/3页)
“《东方日报》销量突破6万份,成为沪市第三大报纸。”
“《东方日报》总经理为第一期中奖的三名读者颁奖,各得到一根大黄鱼金条。”
随着类似这样的新闻报道出来,陈光良和《东方日报》再次登上沪市最热门的话题。
要的就是这个效果!
而这个效果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毕竟足足要进行十期,足足三十个人获得总计12000大洋的黄金。
这天,陈光良放下报社的工作,来到了‘阳光家园’参加入住仪式。
‘阳光家园’占地12.15亩出头,但却修建了39幢房屋,而且还有一幢陈光良的府邸,占地近半亩地(300平米)。
所以‘阳光家园’相对‘幸福家园一期’,略显拥挤,但实际上也还好!
正常的一幢楼,只占90平米,实际面积还不足80平米。
“妈,这里你可以安排种点花草,就不要种菜了!”陈光良指着一个小花台,笑着说道。
他们这幢房子,还用围墙给拦住,差不有个一百平米出头的院子,汽车都可以停进来。
“行,晚点我来安排!”
杨慧如今也算有点富家太太的模样,知道指挥佣人做事。
随后,陈光良参观了一下自己的新家。
不出意外,最近两三年就会住在这里,甚至可能成为他的‘新房’,当然他现在连个女朋友都没有。
家具有些上档次了,不少都是在百货公司购买的,档次属于中档偏上。
现在陈光良手中也有一点闲钱,稍微布置一下新房子自然不是问题。
新家一共是三层楼,陈光良住在三层,杨慧和陈光聪住在二层,一楼作为公共区域。
在陈光良住的三楼,有一间大卧室,有一间书房,有一个客厅,有卫生间、衣帽间。
还算不错!
不过话说回来,一旦他地产做起来后,可以考虑在法租界的霞飞路修建一个大一点的宅子。
没必要对自己太苛刻。
到了中午前,杨青山一家前来吃饭,祝贺陈光良一家乔迁新禧。
因为这座小洋楼对于陈光良来说,也不算匹配身份地位,可能也只是临时住所,甚至对沪市的富豪们来说都不值一提;所以,陈光良这次‘乔迁新禧’并没有邀请朋友们来做客。
低调一点!
“二舅,你们找个日子就搬到幸福家园去住吧,那里的东西都是齐的,直接住就行!”陈光良开口道。
杨青山笑道:“哎我们这住的地方是一年一大变呢,从一开始番瓜弄的草棚,再到长江车行基地的棚子,接着是长江基地的砖房,现在又是小洋楼了。”
短短的两年时间,变化如此的快,大家也是感同身受。
陈光良说道:“日子总是越来越好的,对了,让二舅妈在家相夫教子吧,别去长江车行做饭了,工资照发。”
想起当年陈光良来沪市投靠二舅,也没有受人家的白眼,当自己的孩子照顾。有这份情谊在,哪怕是现在的陈光良,也不能亏待人家。
杨青山马上说道:“那怎么行,他现在每天就给大家烧个午饭,时间充裕的是。你真不要她做事,她都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见状,陈光良也不再勉强。
一家人开开心心的吃个乔迁宴,陈光良一家的住处也算稳定下来。
下午,陈光良来到长江地产的写字楼。
经过近一个月的扩张,长江地产如今已经完善各部门的建设,并总计拥有16名员工。
这些员工都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超过三十岁,第二是有一定的学历和专业知识。可以说,一般房地产公司都不会养如此多的人。
“元台,关于愚园路的整体设计,好了没有?”陈光良一到公司,就询问道。
陆元台随即拿出一份资料,说道:“好了,中段的地皮也设计好了,这是设计稿子。”
在愚园路的西段和中段,陈光良总计是拥有103.6亩的土地,另有三个地产项目(可长期收租);这些土地中,只有一副5.2亩的土地建了‘维他奶’工厂,其它98.4亩土地都要在未来的两年时间里,开发成新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