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起飞前夕 (第3/3页)
说道:“意味着购房的成本更低,购房的欲望更大。相比较我们前面的代建模式,如今这样一层房子真正属于自己,拥有房契意味着就是一笔固定资产,所以中产阶级的购买欲望会很大。”
其他纷纷点头,知道这是老板在释放购买力。
陈光良说道:“如果购买这样的一套房子,我们再允许购买者先支付三成的首付,其余资金在24个月即24期内还清,你们觉得,他又如何呢?”
给大家的无限思考,这样才有利于团队的成长。
吴新河马上说道:“按照一层房子5000大洋计算,首付款1500大洋,24期每期只需要还140多大洋一个月,购买者的压力进一步缩小,哪怕是很多公司的管理层也可以购买一层。”
像长江地产的郭德明、陆元台,现在每月薪水是100大洋,年底享受分红,购买起来都不是问题。
最近三年时间,长江地产每年的盈利可能高达百万大洋,他会拿出3%的分红,所以他们购入房子都不是问题了。
只是随后吴新河提出一个问题:“首付三成,后期如何保证业主定期交费?特别是入住后,业主拖欠该如何办?”
陈光良理所当然的说道:“按照合同,我们自然是强制收取,再不行就只能通过法律来解决。我们又不是洋人,收拾个人有什么困难的!”
众人心头一震,这才想起老板是从车行出身,手底下有一批打手也是正常的。
其实在这方面,洋人为什么都喜欢请买办,特别是沙逊洋行,他们旗下的租金全部是买办收上来的,基本没有拖欠的情况。因为这些买办,是有办法让租客拿出租金的。
倘若是洋人直接收租,虽然在这上嗨滩势大,但那权利总归是高高在上,很难下到每一个租客身上。
郭德明说道:“按照一个楼盘的开发时间计算,差不多是一年时间,相当于顾客需要缴纳12期的资金;剩下的12期,我建议我们将他们的房契进行集中保存,待他们还完钱,再发给他们。这样一来,他们就不得不遵守规定。”
陈光良当即说道:“可行!办理房契的时候,暂时保存他们的房契即可。”
一开始,并不会有银行介入这种‘贷款’的,毕竟条件还不成熟。
随着完善的方案越来越清晰,这些属下也明白一件事——长江地产要起飞了,老板这个‘地产新贵’要变成真正的‘地产大亨’了。
长江地产的初步目标是:上半年先出售100幢楼!
“好,接下来大家准备要出售地盘的楼书,以及准备相应的工作!”
“是,老板!”
下班前,陈光良又赶到东方报社,询问情况。
“今天稳定在46000以上,看样子比预料的情况好很多!”黄春荪也第一时间来给他汇报好消息。
陈光良也很满意的说道:“原本的想法是稳定在三万以上便是不亏,如果能上四万便是大赚,如今来看,我们是赚得盆满钵满。”
这种商业手段,是前世香港报业的‘成功案例’。
‘香港的很多商业模式’,后世八十年代后到内地,都被称之为‘教科书’。
所以陈光良在使用之前,一定是有些底气的!
当然也并不是说‘香港各方面都是祖师爷’,实际上在20~40年代的上海滩,才是香港很多方面的祖师爷。
例如报纸上的一些八卦新闻,其实已经出来了,只是比较隐晦,例如有杂志讽刺陆小曼的事情。还有商业手段,上海滩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祖师爷。
总之,这一时期的沪市,也有很多出彩的地方!
随后,陈光良问道:“《商报》和《东方日报》合并一事,准备得怎么样了?”
黄春荪回道:“将在4月中旬正式合并,提前十天刊出广告,相信我们不涨价,一定会留住所有读者的。”
“好好的给《商报》读者告个别!”
“嗯”
原本买两份,要4.5分钱,如今买一份合并的,也才2.5分钱,这就是优势!
当然,《东方日报》之所以一直不考虑赚钱,无非就是股东都财大气粗,特别是陈光良压根不考虑赚钱的事情。
不过生意也不能一直这样做,明年就是赚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