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准备建婚房 (第1/3页)
隔日,陈光良来到东方报社,并和商业杂志《资本》的主编冯子铭等人进行沟通交流。
冯子铭是从《商业杂志(上海1926)》挖过来的主编,而其原来的东家,已经是日暮西山,处于随时要停办的程度。所以在《东方日报》伸出橄榄枝后,冯子铭随即选择跳槽。
要知道,《东方日报》可是华夏三大报纸之一,销量已经突破90000份,仅次于《新闻报》和《申报》的存在。
更重要的是,《东方日报》仅创刊一年时间,就取得如此成就。很多人都会讲,或许超过《新闻报》也未必不可能的。
而且《东方日报》以擅长‘时事新闻’、‘商业新闻’而闻名,举办商业半月刊自然更有优势。
“陈经理、洪协理、黄经理,《资本》半月刊主要发表有关商业经济的论着及译述,国际商业形势、国内经济政策、商业界社团组织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刊登商业专论、商业统计、国内外商业调查、商业新闻、商业常识、商业名人传记,还有商业经营方法、商店店主与雇员关系等具体问题的交流、介绍国内外及上海的著名企业家及其成功经验.”
黄春荪看了一眼陈光良,随后才主动说道:“如果是这样,我们和《商业杂志(上海1926)》这本杂志的区别不大,成功点在哪里?”
直击要害。
冯子铭连忙说道:“当然是依托《东方日报》的信息渠道和资源,《资本》的优势更明显。另外,以陈经理在商业领域的成就和人脉,也是一大优势。最后,我目前已经说服虞洽卿、方椒伯、马寅初、冯子明、张振远、蒋梦芸、朱景逸、沈庭凯、黄其刘、沈维挺、屠广钧等为撰稿人。”
黄春荪笑道:“这当然还是不够的,《资本》还需要增加内容的多元化,例如吃喝玩乐。点评某家饭店,为读者介绍这个饭店的优点或缺钱;最近男人都穿什么样材质的西服,什么样的皮鞋,等流行元素;某某舞厅商业人士也需要适当的放松心情,所以对此类文章会很有兴趣。另外,这同样是探讨商业模式、商业经营的方式”
冯子铭认真的记录下来,脸上看得出来很是认可新的套路,《东方日报》果然名不虚传,有太多创新的手段。
陈光良这时候才说道:“所以这部分内容需要一些年轻有朝气的编辑,措辞要幽默消闲,不要死气沉沉。”
“好,陈经理”
最后,陈光良询问道:“预计什么时候可以创刊?”
筹备也快两个月了,当然之前主要是筹备编辑团队。
冯子铭说道:“最快也得一个月时间,才能最充分的准备。”
陈光良点点头,说道:“行吧.最近报社有在研究‘世界经济大萧条’专题,可以作为杂志第一期的主题。”
“好”
陈光良现在是唱衰世界经济,全上海,甚至国内很多城市的人都知道。
这种言论自然是很有市场,所以导致国内进口黄金的加速,这对经济说不定是一件好事。
当然此时的华夏外汇并不多,但用白银兑黄金却是非常正常的,这个年代白银也是贵金属,不像后世那样的廉价。
开完《资本》的会议后,陈光良和洪雁宾、黄春荪来到办公室相谈。
如今,《东方日报》销量突破90000,每月盈利在1万大洋左右,堪称很赚钱的报纸。
而《申报》的销量虽然有13万(报纸市场在变好),但是赚钱的能力,也只是这个程度。主要是《申报》是知识分子的主要读者,吸金能力率稍微低一点。
与此同时,‘东方日报大厦’也开始动工,预计两年时间竣工,并投入使用。
东方日报大厦高七层,建筑面积为6500平方米,总投资28万大洋(含地皮)。
投资那么多,又是建总部写字楼,又是创刊《资本》半月刊,显然资金主要是来自贷款(8厘的利息)。
“黄经理,麻烦最近一段时间,暂时不要刊登关于美国经济萧条的新闻,毕竟登太多,搞得我是为了炒标金一样!”
“好,我等会和编辑部沟通一下。”
洪雁宾和黄春荪在里肯定在说,你不就是为了炒标金,搞出一个‘美国冲向地狱’的新闻么。
当然,这篇文章发表后,《东方日报》受到的关注度也变大,销量也顺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