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从上海滩的人力车夫开始崛起 > 第172章 准备建婚房

第172章 准备建婚房

    第172章 准备建婚房 (第3/3页)

寓,长期出租,这是个不错的投资方法!”

    郭德明犹豫了一下,说道:“长江地产已经投资了‘香格里拉饭店’,不应该再修建公寓。毕竟公寓不方便分层出售,如果是收租,回笼资金太慢。”

    陆元台马上反驳道:“如今,沪市的地皮太贵,我们公司又没有新购的地皮。而公司的资金比较充足,可以考虑投资公寓,长期收租也是一件好事。”

    他们曾经建议老板再购买地皮,毕竟长江地产已经建立起很大的信誉和优势,地皮贵一点也能大赚。

    但很显然,陈光良并没有采纳,所以陆元台的观点也没有错。

    陈光良说道:“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今年底,沪市的住宅应该就会趋于饱和。届时,一旦有外部因素出现,沪市的地产就会下跌,特别是租金收益并不容乐观。”

    这段时间,‘分期分层’开始频频亮相报纸上的广告,很多地产公司都学会并运用起来。

    原本沪市是8万套住宅,可能最近三年时间就会增加2万套以上(含很多收租用途的新建住房),而沪市的中产阶级就那么多,所以饱和是很容易的。

    陆元台一听,顿时也明白老板的意思了,他便说道:“如果不建高档公寓,那么可以建五层小洋楼,这样分层出售没问题,还能最大的利润化。”

    这个年代的工务局,对建筑的要求只有必须是‘注册建筑师’设计之类的条件,对于你建多少层,建的密度多少,这类没有具体的规划。

    而‘洋房’可以是2~3层,也可以是4~5层,但最高就是五层。

    陈光良说道:“五层倒是不必,毕竟太高,还是按照四层来建。7亩地皮,也可以建个22幢楼,有88层。按照高档洋房来建,我们也能获利很多。”

    地段如此好,卖8000大洋一层以上不是问题,那么可以卖出70万。

    地皮当初就花了10万大洋而已,当然现在至少是20万大洋。

    建筑费和税费、利息费等,就算20万,也还有足足30~40万的利润(地皮成本的算法),还能空出3亩多的土地。

    陆元台随即说道:“好老板您对花园别墅有没有什么要求?”

    虽然建议都没有采纳,他也不放在心上,反而询问老板对别墅的要求起来。

    “嗯,我比较注重隐私和安全,建筑面积不需要太大,建个三层的钢混结构,总建筑面积在1000多平方米出头即可,主要是院子可以留大一些。建筑成本方面,不要超过10万两。”

    太过奢华也没有必要,稍微档次高点就行!

    陆元台点点头,说道:“嗯,晚一点我去寻以为知名建筑师来打造,10万大洋以内也是可以很有档次的。”

    其实这个时代的建筑造价,可谓是天上地下的差距,如果是进口材料,那建筑费就是天上;如果少量用进口材料,而使用本地的材料,则价格会比较平民化。

    例如1919年,嘉道理原先在今黄陂南路上的住宅失火,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屋内的家庭女教师而丧生。嘉道理悲痛欲绝,为避免触景生情,带着两个儿子去伦敦暂住。行前委托好友建筑师拉汉·布朗为他在大西路(即今延·安西路上)重建新屋,却不知格拉汉是一个有名的醉汉,常常是喝足了白兰地后对图纸大抒豪情,结果把供四五人居住的宅院造成了一座大理石宫殿。

    结果,1924年新屋落成,嘉道理重回上海时,看到的是“一幢宫殿式的建筑和一个烂醉如泥、正躺在医院里的布朗”,而管理这幢花园洋房至少得用三、四十个佣人,更让他吃惊的是,承包商寄来的账单上竟是高达100万两白银的天文数字,按当时米价折算,可买大米5000万斤,足够14万人吃一年。别墅以巨额的白银建造,弄得嘉道理哭笑不得;但这毕竟是一座美丽的建筑,而且嘉道理本人也十分喜欢这幢建筑。

    陈光良不想去攀比这种,毕竟不是永久性的住宅,完全没有浪费太多的资金。

    十万以内的建筑费,再加上价值六七万的地皮费(还会涨),算下来也是近20万的投资了。

    本身‘威海路’这幅地皮,就可以为他带来30~40万大洋的利润,如今他花的也不算多。

    这样一来,陈光良仅剩下霞飞路的20亩地皮,如果来不及开发,他打算明年(1930)卖出去算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