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公开 (第2/3页)
在‘打桩’工程领域,也是有英国的打桩公司占领着最大份额。
陈光良也有种身为华夏人的自豪!
到了三十年代,一切都变得更好了,例如后面的‘国际饭店’,那就是二十层的建筑大厦,总投资高达几百万大洋,由本土四大银行共同投资。
只可惜,要不是他知道五十年代后的形式,哪怕是冒着抗战风险,陈光良也想投资一个真正的‘地标性建筑’在沪市,名垂青史。
毕竟只要战后能拿回,暂时被没收征用也可以接受,就怕私有变成公有,将来拿不出来,这就是打水漂了。
别看陈光良已经投资了‘香格里拉饭店’,而且投资也高达100万大洋,但饭店本身可以经营到1937年,期间经营大概是五年时间,这个都已经差不多可以赚回本。其次,陈光良只需要在1936年底开始出售,还能大赚一笔呢!
风险不存在的,毕竟哪怕是从1937年继续经营至1941年(孤岛时期),同样也能赚钱。
“杜厂主,首笔建筑资金我们会准时在6月6日交给你们!”
“陈先生客气,在上海滩谁不知道长江地产的信誉。你放心,我们会在6月8日正式开工。”
“好”
送走杜彦耿一行人后,陈光良又和郭德明、陆元台在办公室里谈起工作。
现在是四个区域,在同时开工:
愚园路还有三分之二的项目(差不多两百多幢楼),没有交付;
靖安寺路(南鲸西路)的项目,‘新城花园’住宅和‘香格里拉饭店’商业的总造价已经高达二百多万;
威海路的项目,这个项目虽然不大,但重要性不言而喻,毕竟是陈光良的‘新房’;
霞飞路的项目,这里的项目也是价值一百五十万以上,毕竟现在仅地皮就值60多万了。
“霞飞路的这些项目,我们争取在第四季度分批销售,倒是不用急迫,毕竟地段有优势!”
陆元台随即说道:“只是这个项目开发后,我们已经没有新的地皮开发,倒是员工一年的开支不会少。”
他不是在指‘减少员工’,而是觉得应该有‘后续的项目’。
陈光良摆摆手,说道:“次轮地产走势已经见顶,无需急着买地。等我们忙完手中所有的项目,再考虑其它地盘,这样就能维持长江地产,讲究一个‘货如轮转’。当然,长江地产的商业部分现在也有不少,所以无需忧虑后续的业务。”
“好的”
‘一·二八’事变后,租界的地皮虽然也会回落,但是租界房子应该还是很有市场,毕竟租界安全性好。
届时,长江地产实行‘买一幅地皮,卖一个楼盘’模式,风险就小很多了。
而且,陈光良还想有机会去重庆开发房地产。
做房地产确实非常赚钱,保守估计,这一波结束,仅地产利润就可以达到600万,大大超出预期。
地产、金融,永远都是在‘掠夺式’赚钱!
陈光良再次来到‘捷瑞煤球厂’,只见这里有‘三轮自行车’进进出出,相当的业务繁忙。
目前的‘捷瑞煤球车’已经开设了四家分厂,其实就是‘捣煤球’和‘晾晒煤球’的场,真正的工厂还是在苏州河边。
每家场地制作好煤球后,再由三轮自行车运往各个网点;当有人需要时,继续由三轮自行车送货到家。
“光良,你来得正好,现在中华煤球厂已经制作出蜂窝煤,看样子也准备抢夺沪市的市场了!”谢蘅窗一见面就有些紧张的说道。
看样子,‘煤炭大王’刘鸿生在煤炭行业的影响力,还是非常大的。
陈光良却不在意的说道:“他们的煤球炉是从哪里来?”
谢蘅窗回道:“周边城市的作坊”
陈光良这时候则信心十足的说道:“别看我们才铺开三十多天时间,但其实我们已经在沪市的主要需求区域,形成一个个销售网络(分厂、网点),更何况广告也已经打的够响亮,不用担心他们。再说能生产是一回事,批量生产又是一回事,蘅窗公无需担忧。”
谢蘅窗这才舒心的说道:“你这样一说,倒是让我放心不少。”
陈光良接下来又说了一句:“蘅窗公,我想将‘蜂窝煤’技术在报纸上公开,就以捷瑞煤球厂的名义。”
谢蘅窗马上放下的心,又紧张起来,他说道:“公开,岂不是到时候小作坊到处都是,毕竟我们的生产工艺就是手工的,没有什么机器。”
“不公开又能如何,该别人知道的,人家花点功夫就知道。与其如此,还不如主动讲出来,为捷瑞煤球搏一搏好名声,特别是全国可以效仿,也算是做的好事。”
左右不过是投资二十万的小生意,对陈光良和谢蘅窗来说,其实都不算多大的生意。
“也不是不行!就像你说的,技术都已经泄露,还看得那么重做什么。另外一方面,以我们目前积累的用户,已经占据沪市的相当份额,这个工厂赚钱已经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