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契机 (第1/3页)
在长江出租车的会议室,九名高层正在向陈光良做工作汇报,包括总经理梁孟起、业务经理许业广、汽车部经理郑文生等人。
新增了一个汽车保障部,也就是维修部门。
这个部门不仅仅是解决长江出租车的维修问题,还承担着培训汽车修理工、对外服务的工作。
而且,长江出租车在培训汽车修理工上面,投入巨大;邀请了两名资深的洋人修理工,系统化的培训十数名汽车修理工。
因为在陈光良看来,这也是在为国培养汽车修理人才,持之以恒,将来总归有很多人学会这门技术,为抗战、为建设,都算是一个贡献。
许业广认真的汇报道:“目前,我们通过各种广告宣传,包括报纸、海报、车身广告、电话筒搁架、代叫网点、日历.‘四万万同胞,拨四万号电话’的广告词深入人心.这些广告的投入,为我们的业务带来可观的增长,目前我们的业务已经达到六七成”
作为业务经理,许业广的能力至关重要,公司地位也是仅次于总经理梁孟起。
陈光良也是认真的拿着纸和笔,记录着关键,随后他问道:“业务的困难在哪里?”
所谓‘困难’,不是手下向他来讲困难,而是还有什么‘不足’的地方。
许业广自然也听懂了,当即说道:“还是价格。我们通过各种调查来做出总结,目前乘客多为外商、洋行高级职员和中国富裕阶层。中产阶级叫出租车不多,甚至可以说几乎没有。我们向一位大学请教,他甚至一次都没有叫过出租车,因为3.5元的车费,还得加上0.35元的小费,对他们月收入200大洋的职业来说,还是很昂贵。”
陈光良认真的听,也在认真的思考这个问题。
这时候,郑文生提醒道:“哪怕降价一点,这个阶层的人也不太可能叫车吧?”
降价太多,自然更不可能!
许业广很有信心的说道:“郑经理的话没错,但是我们想想,就算这个阶层平常舍不得叫车,但若是遇到朋友聚会、特殊天气等,他们为了面子、为了方便,难道偶尔叫一次车不可能嘛?特别是为了有面子,我相信这部分增加的业务,也是很庞大的。就好比今年价格从4.5元降低到3.5元,沪市出租车业务增加多少?”
众人恍然大悟!
今年,沪市增加了六成的出租车(五百多辆增加至八百多辆),但还没有听说哪家出租车经营不下去的道理。
陈光良也深以为然,降价才是打败对手,还增加自身业务的最大手段。
他说道:“欧美经济大萧条,油价通过谈判,有望进一步下跌。要想业务继续增长,降价促销也是势在必得。”
许业广高兴的说道:“不错。我们还进行了一下调查,发现一些人为了面子,在聚会时会特意叫上出租车,而非选择家用黄包车。同时,我和总经理讨论一下,将价格降低至3元一小时,是我们最好的手段,也是能承受的范围。”
梁孟起这时候说道:“将价格降低到这个程度后,只需花费少许,市民便可享受到专车的待遇,这无疑是一种性价比极高的选择。因此,无论是举办婚礼、庆典,还是日常生活中的外出用餐、观影,出租车都将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出行方式。我们预计,后期还需要50辆汽车。”
讨论到这里,陈光良拍板道:“行,那就准备一下降价措施,让更多的人享受到出租车的便利。至于增加五十辆车,正好我们9月份第三批进来,可以投入使用一半。同时,分行也要增加至20家以上。”
他一共是订购四百辆,每三个月到沪一百辆,下个月就到第三批了。
金银兑换率在涨,同样美元对白银的汇率更在涨。
简单来说,金银兑换比只是从38涨到62,但美金对白银的汇率,将从45.5美元兑100两白银,涨到24美元兑100两白银。
一个只有50%的涨幅,一个却是近100%的涨幅。
所以,陈光良早已经陆续在花旗银行兑换了80万美金。
相比较其它出租车企业,他们相当于购买一辆车只需要5000大洋,但其它出租车购买一辆车则需要10000多大洋。
所以接下来,上海将只有真正意义上的‘四家出租车企业’——外商的云飞和泰来,合计有430辆出租车;华商的祥生有130辆,而长江出租车将足足270辆出租车。
其余几十家出租车企业,加起来也就一百辆出头。
这还是大上海,其它城市就更可怜了,杭州加起来就58辆出租车,分布在十三家车行;不少城市甚至迫于黄包车行的压力,一辆出租车都没有。
按照历史,祥生也会有两百多辆汽车,周祥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