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集 (第3/3页)

思议境。我解释一下,我先消文,再说它的道理。

    「实相无二」,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这个体性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那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随顺染净的因缘,就有很多的差别了,就作用上来说,「亦无不二」,就是很多很多的差别,有十法界的差别。这个是约现前一念心性的体用。

    约它的作用来说,现前一念心性它约著作用呢,约着我们染净的不同,「举体作依、作正」,现出各人的依报、正报,每一个人各式各样依报的国土、正报的身心,现出「法、报」二身。当然法报二身是约佛陀,佛陀的法身、报身。或者「作自、作他」,你自己的身心世界、他人的身心世界,乃至于现前一念心性。因为每一尊佛的愿力不同,有「能说、所说」,有能说的释迦牟尼佛,所说的阿弥陀佛,这个两尊佛都是依止清净的法身。但是因为愿力的不同,就有各式各样的因缘。「能度、所度」,有能度的佛陀、所度的众生。

    「能信、所信」,能信的我们这一念心,所信的一个净土法门。「能愿、所愿」,能愿的是欣厌之心(欣求的欣,厌离的厌),所愿的是极乐世界。「能持、所持」,能持的是我们的三业,身口意三业;所持的是名号。这都是不离开一念的心性。「能生、所生」,能生的是信、愿、持名三资粮,所生的是四种净土。「能赞、所赞」,能赞的是释迦牟尼佛,所赞的是弥陀的依正庄严。这些各式各样的差别,都是现前一念心性所显现,「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也。」不离开我们现前一念心性,随顺各式各样的因缘所表现出来。那这一点是偏向于作用。

    这个地方,我们把这一段的大观念再作一个整理。

    蕅益大师要我们在了解极乐世界依、正二报之前,先了解到诸法实相。诸法实相的理解,这个现前一念心性,我们可以分成体性跟作用这两个方向。这个古德讲一个偈颂说:

    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

    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

    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是「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这十法界的各式各样的差别,当我们摄用归体的时候,就是我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这一念明了的心性。「法界圆融体」它的会归处,「作我一念心」,就是我这一念心寂照不二的心性,这是无差别的境界。但是我们不是老是安住在无差别,我们有很多很多的造作因缘,所以说「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我们每一个众生随顺个人的染净因缘,就创造了很多很多的差别法界,每一个人各式各样的正报、各式各样的依报、各式各样的内心状态,这个就是因缘上的差别。

    现在我们所要关心的是它的作用,就是「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这句话怎么说呢?就是我们一念心性,在唯识学上说它有两个主要功能:第一个它有异熟性,第二个它有等流性。这个异熟性跟等流性,我们可以从十二因缘来观察。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这十二个因缘的运作,「此生故彼生,此有故彼有」。

    这句话怎么说呢?这异熟性跟等流性是说:比如说,我们今天起了一个贪烦恼去造作一个罪业。这个贪烦恼就是无明,这是一个烦恼。当我们这个烦恼一活动,就落入「行」,这是一个业力。你依止贪烦恼去造作身口业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果报体出现──名色、六入、触,一种生老病死的果报出现,但是这时候还没有表现出,一种功能,异熟性。那你不断的造作,数数现行都无惭愧,这个时候它的等流性,「此有故彼有」,在内心当中你一次一次的造作,它累积一次一次的功能,到临命终时就表现出来,到铜床铁柱去受果报了。

    反过来说:你今天忏悔,就是你在这一口气还没结束之前,临命终之前你忏悔了。你忏悔以后,你依止烦恼去造作的这个罪业,惑业苦这个相续,你开始忏悔,当然忏悔还是从烦恼开始下手,你诃责这个烦恼,思惟它的过患,诃责它的烦恼,修不净观、修无常观来对治这个烦恼的相续。哦!这个烦恼不活动了。这个时候你内心的状态有变化,「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于生老病死灭」,就是你那一个有得果报力量的业力,就在你心中慢慢慢慢的消失掉了。

    所以我们讲「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说这个罪业,是你一念心的烦恼活动才有;我们没有烦恼,这个身口所造的不叫罪业;一定要有烦恼的活动。烦恼驱动你的身口去造业力,「罪从心起」,所以说罪业的根源啊,我们讲忏悔业障,怎么会有业障呢?身体跟嘴巴是不会造业的,就是有烦恼的驱动。所以追根究底啊,还是要去找这个对治烦恼,所以「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说怎么知道你这一部分的业被忏清净了呢?就是你心境相应的时候,你这一念心跟你过去的境界、你所贪爱的境界一接触,这一部分的烦恼不活动了。你过去心境相应的时候,有这个烦恼;你现在这个烦恼被你调伏了,这个时候「心若灭时罪亦亡」。你过去所累积的这个业力啊,没有力量了,没有得果报的力量,因为这个恶念的相续被你破坏了。

    「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这是真实的忏悔、真实的灭罪。所以说当我们这一部分的烦恼还在,这一部分的业力一定还在。这个观念就是说:

    我们祈求临命终时候往生极乐世界,我们不想在三界投胎,这个时候我们怎么知道我们今天的业力是趋向极乐世界呢?就是在你的内心的状态当中,你的信、愿、持名的力量,那个等流力量是强过你对三界的贪爱。

    就是说,我们内心有很多很多的势力,强大的势力,都有得果报的力量;临命终的时候,真妄交攻啊,所有的势力──善的势力、恶的势力都现前,各凭本事,看谁的势力大。这些当然都是你平常栽培的。你要能够带业往生,你一定是在佛堂当中,你栽培信、愿、持名这个等流性,是所有心的势力里面最强大的、最强大的。换句话说,我们想往生极乐世界,除了你栽培信、愿、持名以外,你还要对治你三界的爱取烦恼。否则这两个势力都很大,如果我们对于三界贪爱的势力强大,那就是「强者先牵」,先在三界得果报了。

    所以这句话是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性,随着染净的因缘(当然这个因缘有强弱的不同),举体作依报、正报各式各样的因缘,就从心性里面出现,就这样出现了。所以说我们在栽培资粮的时候,一方面要栽培信、愿、持名,一方面要对治我们三界的烦恼,忏悔业障,使令三界这种业力薄弱,使令这个净土的业力强大,是这个意思。

    这个就是我们讲这一部经的体性。这一段你要了解,你才知道怎么修行。

    蕅益大师这一个观念我们不了解,我们不知道念佛干什么!嘴巴念佛,法门没有往内心的深处去会归,「口念弥陀心散乱」,你内心对弥陀的归依没有生起,你临命终不可能往生极乐世界。我们讲「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你这一念心根本从来就没有归依弥陀,怎么会变现弥陀的依正庄严出来呢?不可能的事情。所以说这个「辨体」是非常重要的。

    你一定知道:这个世间有很多的果报,有地狱的果报、有饿鬼的果报、有畜生的果报,有极乐世界、有天堂。这件事情是怎么回事啊?为什么他会到极乐世界?为什么这个人会到地狱去?这都不是上帝的安排,「故我一念心,全体即法界。」就是你平常栽培什么样的心情,你内心当中的状态,有各式各样的不同,所以临命终就各式各样的业力去投胎。

    我们这一段文,你明白以后,你才知道要怎么去栽培往生的资粮,从心地上去栽培,是这个意思。这一段有没有问题?

    我们讲禅宗开悟,其实禅宗开悟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就是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就是明白这个道理叫做开悟,说这个人有资格修行了(呵──)。你不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啊,你拜佛、持咒、布施、持戒,不能讲修行。为什么?因为在生命的本质当中,你要产生生命的增上,一定要先明白道理,「佛者,觉也。」

    我们讲:「人天长夜,宇宙黯暗,谁启以光明?」如果我们内心当中,不能真实明白「缘起的道理是内心的迷悟」,不能往这个地方会归,虽然你偶尔也会造一点善业,说这个人他不学佛,他不明白「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他也是造善业。没错,他会依止这个善业,暂时的到人间、天上得暂时的果报,如果这个善业强的话。

    但是就着整个生命的增上、这整个大方向呢,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没有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这个人一定要等到他接触佛法,明白这个道理、觉悟了这个道理,这个生命才真实有决定性的变化。因为你不明白这个道理,你造善业,以后堕落,还是会造恶业,因为你在随业飘转,你想离苦得乐,你根本就不知道怎么下手。

    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虽然我们的进步是缓慢的、累积的,但是你这个大方向知道了,哦!我应该要好好的去消灭我心中的恶念,增长我心中的善念。这个时候对你整个生命的大方向,有决定性的影响。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能够先明白佛法的道理以后,这时候生命才有决定性的变化,应该是这样子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