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第3/3页)

的归依的心生起来,这第一个。

    第二个「声从口出」,诵。你内心当中生起作意要念佛,但是这个时候还没有声相,没有一个明确的所缘境。这怎么办呢?靠着嘴巴的震动,把这个佛号的声音给创造出来,「声从口出」。当然我们有时候念佛有时候止静、有时候止静有时候念佛,从理论上来说,这个出声是比这个不出声好。

    因为你出声,有一个明确的声相,你取这个所缘境容易取得。但是你经常出声,久则伤气,有这个问题。念半小时还好,念一个小时、两个小时,念太久就不行。怎么办呢?过去有一个黄念祖居士,他提出一个办法叫做「金刚念」,这嘴巴要动,但是没有什么声音,乃至你止静的时候,嘴巴动。从嘴巴的震动当中,冥冥当中会创造一种声相,但是他没有声音,声音在唇齿之间。所以第二个「声从口出」,我们也可用金刚持,止静的时候用金刚持。

    第三个「音从耳入」。你前面所创造的声相,要把它听回去、听回去。这个「听回去」,有时候我们参加共修,有很多很多的佛号,一百多个人在念佛,在这个大殿当中有一百个声相,这怎么办呢?我取谁的佛号呢?这当中要注意了,你只能够听你自己佛号的声音。就是你这一念心现前的时候,面对一百句的佛号(当然一百句佛号有通、有别,合起来那是一种声音,但是详细的分有各式各样高低的声音。),这个时候我们也不去排斥其他的声音,但是你只能够去听你的声音,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你去听别人的声音,你试试看,你一下子就打妄想,心随境转。因为你听其他人的声音,心是向外攀缘的;你听你自己的声音,那是「反闻闻自性」,那是「回光返照」:这两个方向是不一样的。但是其他的声音可以帮忙,旁边的声音可以当啦啦队,可以;但是你真正要取所缘境的相貌,是取你自己的声相。可能它大声,可能它小声,甚至于它金刚念都没有关系,你一定要取到你自己从内心当中生起、从嘴巴里面震动所创造的那个声相,把它取到,这个就是所谓的「听」。

    那这个佛号经过这三个次第──念、诵、听以后,这叫做你跟弥陀相应了。所以这个念佛法门,它还不是强调观想、观像,一般的本尊相应,你看密教,它一开始修中观、唯识的一些显教基础;到密续的时候,那就是须要修本尊相应了。本尊相应,身口意三密相印:身结手印;口持本尊咒、或者持本尊的圣号;那意要观想,它要观想的,观这个本尊的身相。但是因为这个弥陀名号的法门,它是跟本愿相应,弥陀在本愿当中,他就明白的咒愿:但是信、愿、持名就可以相应。所以它不必涉入观想、观像,这是它特别的地方。

    就是你只要能够把这个佛号,经过三个次第的运转「念、诵、听」,你就能够跟本尊相应,就是这样的一个特色,这个叫「都摄六根」。

    其次,这个只是一个点状的相应,我们如何把这个点状的功德,把它开展成一个成片呢?这个就要「净念相继」了。这当中,印光大师提出一个方法,就是「十句成片三三四」,我们可取十句为一个片断,你念三句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佛阿弥陀佛,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停一下;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最后煞板的时候四声:就是三三四。

    印光大师的意思就是说:我们平常追顶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个没头没尾的,没有一个韵调。没有一个韵调你就不容易摄心,七念八念佛号就跑掉了,强大的妄想就插  进来了。这怎么办呢?印光大师说你可以十句佛号为一片,这片当中分成三小段,这三三四构成一个韵调。这个韵调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它容易产生一种「相续力」,你这个心,容易随这个三三四所形成的韵调,在里面运转,不容易跑出去,它有这个摄心的功能。印光大师真的是很厉害,真正是大善知识,大家试试看,这个法门不可思议,三三四,它这个韵调的力量很大,非常的大。这个是相续力。

    关于这个相续力,我们平常在活动的时候,走来走过去,都可以掐珠记数;但是打坐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把它分成五点记数法。就是说,因为你打坐,你又不能掐珠,印光大师说:打坐的时候掐珠,身劳神动,久则成病。你整个身心很寂静,你手在那个地方动来动去──身劳,这就会影响到你的神,心神就容易浮动。那身心在这么寂静的当中,手这样七动八动,就容易出毛病。

    这怎么办呢?我们可以在打坐的时候,观想前面有「五」个「点」,这个是观想,所以你不一定要用眼睛去看,你假想在前面的地上有五个点。如果你的心堪能性强,也可以把这五个点观想是一个放大光明的莲花灯,每一个点就是一个莲花灯;如果你个观想力薄弱,那就不必了,那只是一个相对位子就好,你知道有五的点就可以了。这当中有四点要注意:

    「五点记数」:

    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

    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

    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

    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

    第一、「安置地轮,令心下沉。」这个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念佛,尤其是特别精进的人,他容易头痛,这是怎么回事呢?印光大师说:「一句弥陀念诵听」,我听佛号的声音是用耳朵来听,那七听八听就上火了。为什么呢?因为印光大师叫你用耳朵听,不是要你的心注意耳朵。

    比如说我要去钓鱼,我这个「人」去钓鱼,人不能钓鱼,怎么办呢?当中要有一个钓竿作媒介。用这个钓竿去钓鱼,我主要是我这人要注意这个鱼,不是去注意钓竿。说我们这一念心,假借耳根的因缘去取佛号的声相,你是用心去取这个佛号,不是用耳朵去取佛号,不要去注意这个耳朵,用心去注意佛号。这个声音是遍满的,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向,你不要去注意耳朵,它三百六十度的。你如果注意耳朵的话,「心之所在,气之所在;气之所在,血之所在。」气血上冲,以后你就容易有高血压、头痛,这个很危险。

    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他再三的强调:你这个取所缘境,不能在腰部以上、不能在腰部以上。有些人把这个所缘境置在眉间,这个只是暂时的对治,昏沉的时候脑筋缺氧,暂时对治;如果你经常注意眉间,你迟早出状况的、持早出状况,可能不会太久。所以智者大师说:这个所缘境,要嘛丹田,要嘛地轮,这个地,大地是最好。我们修行最忌讳心浮气躁,心一定要下沉。水要让它上扬,所以我们舌头有时候稍微顶在上颚。这大家讲练丹,这个甘露在上面,火在下面,这就对了;你如果把火放在上面,水降到下面,那就不对了。所以第一个我们在修行的时候,你一定要让心沉下来。

    不过不能太沉,有些人心太沉,就昏沉了,所以心要沉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太沉,总之要让心下沉。所以说这五点要安置在地轮上,这一点很重要,安立在大地。你不能把这五个点安立在虚空,这太高了,要安立在地轮。如果你会昏沉,你可以观想这五个点都是光明相,如果你不知道光明相,你可以把所有的灯光都关掉,你去看佛前的莲华灯,那个光明,把那个柔和的光明记下来。有些人不容易昏沉,那不须要光明也可以,那这个只是一个相对的位置。

    第二、「所缘行相,清楚分明。」你的内心当中,每一点念十声,然后再这五个点当中活动,一片刚好是五十声佛号。这五十声佛号,只是给你一个目标,你一天要念几片?一个摄心的方便、一个记数的方便。所以你在整个所缘境的时候,你还是去取佛号的声音,你不要去注意这五个点,这五个点是在移动的时候,稍微注意一下就好了。整个过程还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个要注意。

    第三、「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要注意了。这个弥陀名号是我们心中的归依处,是我们的本尊。这本尊在心中现前的时候,你内心当中一定要专注、严谨,不要草草率率的,养成一种等流习惯。有些人念佛,他有一个不好的心情,为了要求别人的赞叹,数目订了很多。念得很多,时间根本就不够,怎么办呢?就草草率率的把它念完。这怎么能构成本尊相应呢?一点归依的心都没有!所以我们今天佛号在心中不现便罢,你要怎么弄?难免人总是有轻轻松松的。但是你心中佛号一现前的时候,那你就要严谨了。

    就像你一个人经过佛像的时候,这是三宝境界,那是你归依的境啊,你不能在三宝面前太随便。那我们心中也是一样,我们整个生命的归依处是心中的佛号,我们仰仗这句佛号,使令我们现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仰仗这句佛号,在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你看这个佛号对我们太重要了。那这佛号在我们心中现前的时候,我们内心当中一定要非常的严谨,宁可少,不可草。印光大师这样讲、弘一大师也是这样讲:「宁可少念,不可草率。」这个不在数目的多,而在于你对本尊的那种觉受、那种归依、那种信愿的归依心。

    第四「先依记数,再求圆融。」我们刚开始应该给自己一个目标,我一天要念几片佛号,那个三片、五片,乃至十片,要有一个目标。不过这个目标不要订太多。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上讲到这个禅定的〈奢摩他品〉说:有些人修行的时候贪多,贪多超过自己的负荷,他下一次看到蒲团就害怕,这是不对的。

    这个精进力有四种力量:第一个是欢喜力,你一定要对这个修行的法门,经常的保持欢喜,你一想到要念佛,心中就欢喜,唉呀!又有时间可以念佛,真是好。你要是想到就:唉呀!又要做功课了。那你这个人很难成就了。因为你跟你所归依的境,结的缘是一个恶因缘,那还得了!所以说,你刚开始的时候,不要求太多,你念得非常的欢喜,见好就收,停下来。你期待下一次功课的来临,下次又增加一点点。上次我念了五片完整的,这一次念六片到十片,早上念十片、下午念十片,一遍十片刚好二十分钟。

    总之,你让自己在整个本尊的相续运转当中,你对于佛号这个修行法门,内心当中经常保持一种欢喜的状态,我一想到我跟本尊相应,我心中就欢喜。那你一定不能够超过你的负荷,由少而多。今天先到这个地方。

    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