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8集 (第2/3页)
的地方,那个经常出车祸的地方,诶,突然间熄火了。熄火了,怎么弄就是没有办法启动起来。没办法,这些乘客都离开了,这个车长也下去了,去安排下一次的班次。那他就一个人在那个地方照顾车子。
照顾车子的时候,过了没多久吹来了一阵冷风,他整个人感到一股寒气,他就开始恐怖。这一个人恐怖的时候,就要找一个归依处,这时候就想到同修告诉他念阿弥陀佛,这时候赶快摄心念阿弥陀佛。诶,念一段时间以后,这个恐惧的感觉就消失掉了。他这个时候他就试试这个车子,诶,一启动就启动起来,这有感应了啊。启动起来以后就开回去了。
好,所以说我们很多事情,你有这么一次宗教感应以后,那就有信心了。他从此以后就「终日走街坊,心中念佛忙。」心中有一个法宝,那个感觉就不一样了。不像一般人整天心向外攀缘,没有一个归依处,他心中慢慢有一个归依处,有事没事安住在他心中的法宝当中。经过了三年,三年以后他生了一场病,做司机运动比较少,高血压,引生了脑中风,身体就麻痹了不能动,就住到医院去了。
住到医院的时候,他知道时间不多了,他更加紧的念佛,又念了一年。最后临命终的时候,那些莲友跟他助念到晚上十二点多的时候,突然间在窗户外面出现了一道金黄色的光茫,从外面照进来。他们想说:唉呀,这么晚了,怎么还有大卡车的灯光。去看看,没有大卡车。这光从外面照进来,这个时候,他刚好断气。在座莲友们都明白的在黑暗当中,看到一道金黄色的光明照下来,然后他当下断气。而外面去看,什么车子都没有。这不可思议啊,无量光、无量寿。
当然我们讲:「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如是因、如是果,因地的时候念佛,果地上见佛是很正常的。当然所谓的佛,「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他能够以无量无边的方法出现,他能够以身相的方式出现、以莲华的方式出现、以光明的方式出现。
但是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说:「念念相续,毕命为期。」我看了以后我有一个感觉,这个居士他之所以成就,因为这个人老实、老实。这个净土法门最怕的就是不老实。今天你强头草,两边倒,今天靠观世音菩萨,明天靠阿弥陀佛,后天靠地藏王菩萨。你对哪一个都没有信心,谁都不能帮助你。所以说这弥陀名号,这种本尊相应,你一应要能够相信:弥陀决定能够救拔你,这种通身靠倒,就像三岁的小孩子,他自己没有办法站,他整个身体靠在母亲的身上,是这样的一个心情,一心归命,通身靠倒。
而这种心情,要「毕命为期」,尽其一生,不改题目。这种情况之下,有什么好处呢?「十即十生,百即百生」,保证万修万人去。这以下有人就会说:这怎么回事呢?善导大师怎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以下是善导大师讲出它的理由说:我为什么讲得那么肯定呢?「何以故?」
第一个「无外杂缘,得正念故。」善导大师他老人家并不太赞成一个人修行太杂,他强调身口意专修,身专门礼拜阿弥陀佛,口专门赞叹阿弥陀佛,意专门观想阿弥陀佛,身口意三密相应。他的意思就是说:你这个持名法门,你要紧的就是不要有任何的杂缘,一心一意的念阿弥陀佛,容易得到三昧,容易得到正念,这是第一个。你不断的串习这个佛号,它就有力量。
第二个「与佛本愿相应故。」这个佛号的法门是跟弥陀本愿相应的,看这个「第十八愿(念佛往生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弥陀在因地的时候发愿说:「设我得佛」,在「十方」的「众生」当中,没有简别任何一个众生,上至文殊、普贤,下至五逆、十恶,他要做三件事情:
第一件「至心信乐」,对我的名号要有真实的信心;第二「欲生我国」,你真正能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意投生到我的国土来;第三「乃至十念」,忆念我们的名号乃至十念。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忆念弥陀的名号,正是与佛的本愿相应故。弥陀的本愿就是要我们念阿弥陀佛。
第三个「不违教故,顺佛语故。」从经论上释迦牟尼佛的教诲,《无量寿经》它的三辈往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也是持名。本当中讲得更明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样子做,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这三个理由。所以善导大师特别强调持名的方法,以持名为正行,以其他的观想、观像、持咒等等为助行,是这样的一个意思。再看第二段「正示行法」:
正示行法
前面是讲到持名的一个理由,这里是讲持名的方法,这当中分成两段:第一个是「摄心方便」。我先念一遍印光大师的开示:
《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
──印光大师──
印光大师讲到这个念佛的方法,他引用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他「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任何的修行都是要成就三摩地,这「三摩地」就是三昧,翻成中文叫「等持」,平等持心,于一境转。就是你对你的所缘境界,要能够平等,心中不昏沉、也不掉举,以这样平等的状态,来摄持你这一念心。使令你这一念心,在一个专一的境界里面,相续的运转,这个叫做等持。换句话说,诸佛菩萨的功德,都不是在散乱心的时候成就的,都是在一种三昧的情况而成就。
在无量无边的三昧当中的方法,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个方法,是最容易得三昧的。所以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它是一个因地,「得三摩地」是一个果地。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念佛三昧就是要以「都摄六根」跟「净念相继」为下手。
那怎么都摄六根呢?怎么净念相继呢?印祖下面会解释。先讲「都摄六根」。说我们念佛的时候,这当中有三个内涵:第一个是「心」,内「心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二个是「口」,「口中要念得清清楚楚」;第三个是「耳」,「耳中要听得清清楚楚」。
印祖开示的这段话,我们要特别注意,注意的就是这个「清清楚楚」。我们一般念佛人,不在乎印光大师「清清楚楚」这四个字的开示,这求多、求快,但求数目多、念得随口溜过。其实这是个错误的观念。我们从缘起上说、从这个业果的角度来说,这个果报的坚固,是来自于业力的坚固。说这个人,他这个财物现前、福报现前的时候,他小时候很有钱,长大的时候还是很有钱,到老的时候还很有钱,他的财产水不能淹、火不能烧、地震不能破坏、败家子不能破坏。
这是怎么回事呢?他因地在行布施的时候,那个心力特别的强。罪障也是一样,这个人业障现前,拜了《八十八佛》,拜了一百○八部还是没有灭罪,这个罪业特别的坚固。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个人因地在造罪的时候,烦恼心特别坚固,谁劝他不做,就是不能障碍他,他就是要做,怎么劝都不行,这件事一定要做。得果报的时候,这个果报就特别坚固。
这个的意思是说:我们希望我们净土的业力、果报要坚固,净业要能够坚固,那你在因地的时候,你的心就要专注。你的心散散乱乱的,「口念弥陀心散乱」,那你这个净业就非常薄弱了、非常薄弱。这个问题还不是在数目的多寡,在于心力的不可思议。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注意,你要念得清清楚楚,念得明确而有力量,不在于多,而在于专注,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
「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你一开始用心、口、耳去念,最后把其他的眼根、鼻根、身根都摄起来,一句佛号把六根给摄住了,这个佛号在心中运转的时候,六根不向外攀缘,这叫「都摄六根」。
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较彼不摄者,则心中清楚多矣,故名净念。」我们开始都摄六根而念,虽然刚开始不可能完全没有妄想,但是比你不都摄六根的人好多了,比你这个念佛,眼睛东看西看、耳朵到处乱听的好多了,这叫「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浅之则得一心,深之则得三昧。」这印光大师讲这个一心跟三昧是不一样的,这是浅深的不同。
不过看这个意思,印祖前面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主要是「止」,他因地是修止,所以这个果地是禅定,所以这个我们也可以依浅深说这个一心。按印祖的意思,这「一心」主要是欲界定的等持、或者未到地定,这个禅定还是比较浅。这个「三昧」就是根本禅,初禅以上,不容易退转。这是一个念佛的方法。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讲表〉来补充说明,看第十页:
基本上,我们在执持名号的过程当中,印光大师主要是根据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有两个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看「都摄六根」。「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成就我们的「专注力」。我们讲到本尊相应,我们这一念心怎么跟阿弥陀佛相应呢?当然主要是以名号为所缘境,就是说这个心中的名号,我们要相信这句名号,「名以召德」,总持阿弥陀佛所有功德。我们这一念心怎么跟弥陀名号相应呢?这当中有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是「念从心起」,这个是很重要的。有些人念佛,他这个佛号不是从心念的深处生起,他这个佛号是从嘴巴生起,他很随便就把这个佛号念出来,他心中打他的妄想。换句话说,你这个佛号的根源,不是来自于你内心一种归依的心,那这个佛号不能成净业,因为你佛号最初的根源不对。这个佛号不能只是从嘴巴生起,这「念从心起」,要从你内心深处那一念至诚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