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1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补充讲表〉第十五页,「附表五,九品往生」。

    前面一科信愿持名,是讲到净土的因地;这一科是讲到往生不退,是说明净土的果地。净土果地的功德,虽然前面永明大师讲到念佛有十种利益,就是我们能够信愿,来忆念阿弥陀佛的名号,这样有什么好处呢?能够得到二十五位大菩萨、诸天神将的保护,以及念念之间能够灭除我们的这种罪障,能够得到这种特别色身康健、具足威德的色身。这种情况,就好象在经典上说的: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是则名曰香光庄严。」

    这种情况就好象说:我们一念这种业障的心,去忆念万德洪名,蒙佛慈悲,我们也能够得到佛陀一部分的功德。就好象我们一个人,本来没有香气;但是我们经常跟香接触,哦,我们也能够得到香的一部分气味。说我们不断的念佛,就使令我们念念之间能够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但是这不是一种真正的净土功德。

    换句话说,净土的功德不是安立在你今生福报的受用。从本经上来观察,净土的功德是安立在往生不退这两个力用上。说我们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呢?主要的不是想要在人世间得到种种的安乐,而是能够往生到四种净土,能够成就三不退转,这才是一个真正的目的。

    就着往生四土这方面来说,基本上值得我们关心的是凡圣同居土,带业往生的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当中,根据经典有三辈九品这种果位的差别。「三辈」我们前面讲过了,这以下我们就根据《观无量寿佛经》,把它摘录成「九品往生差别一览表」。

    这九品往生的差别,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上说,这九品是分成三种根性:上品的三种根性,是属于大乘的凡夫;中品的三种根性,是修小乘的凡夫;下面的三种根性,是一个造作恶业的凡夫。善导大师说这个九品,完全是根据凡夫来安立,因为根性的不同,就有这样的差别。

    好,我们看第一个「上上」品,看他的「根机」,「悲智双运菩萨」。这个往生到上上品的人,他在因地的时候,他很难得,他能够二空自调、大悲利他。他一方面有这种智慧,我空、法空的智慧,来调伏心中的爱取烦恼;一方面有大悲心,广泛的利益众生。套一句经典的话说,他能够「犹如莲华不着水,亦如日月不住空」,他有这种二空的智慧来调伏自己,有大悲心来利益众生。这种根机的人,他的修行方法是什么呢?「三心、三福并六念,具足圆满而修。」上品的三种人都具足这三种的法。

    我们解释一下「三心」,在后面「注」的解释。这个悲智双运的菩萨在修行的时候,他在修习自利利他的时候,他具足三种心情:第一个「至诚心」,第二个「深心」,第三个「回向发愿心」。这三心,以下我们根据善导大师的解释加以说明。

    善导大师说:这个「至诚心」,它的内涵就是一种真实之心,没有夹杂虚伪。什么叫真实心呢?就是他在整个修学的过程当中,绝无夹杂世间名利,一心一意求生净土、成就佛道。他不管是在佛堂中,自己拜佛、念佛,或者利益有情,他决定没有夹杂世间的名利,一心一意要把这种功德求生净土、成就佛道,这种叫做真实之心,也叫做至诚心。这种情况跟本经《阿弥陀经》所说的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这种愿力,是相随顺的,没有一种贪染娑婆世界安乐的这种心情。

    第二个是「深心」。这个「深心」,善导大师说:「深心」就是深信之心,它是一种深信。这个信有两方面:第一个,「决定深信自身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已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说我们相信我自己是一种罪恶的凡夫,无量无边的这一念明了心,积集了多多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依止这个罪业的因缘,旷劫以来在这三界当中「常没常流转」,业力不可思议,一次一次的得果报。在这个强大业力的系缚之下,我们自己决定没有出离的因缘。就是我要靠我自己的力量,是没有办法出离三界的。这是第一种信心。

    其次,「决定深信阿弥陀佛有大愿力,蒙佛愿力,定得往生。」第二个信心是决定深信阿弥陀佛有「四十八大愿」力,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仰仗佛的愿力,决定得以往生。一方面相信自己没有能力、没有出离的因缘,一方面相信阿弥陀佛的大誓愿,决定能够救拔我。这个时候对阿弥陀佛一心归命、通身靠倒,这个叫做「深心」,就是完全一种真实的信心,深信之心。这个是偏重在「信」这一部分。

    第三个「回向发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说:「愿将毕生所修功德,至诚恳切回向净土。」愿将今生所修种种福德智慧的功德,很至诚恳切的回转导向到净土去;不要使令这样的功德,流漏到三界里面得果报。就把整个功德累积起来,把这个方向统一,回向到净土去。这个就是「回向发愿心」。这个是一个总结,把前面的信跟愿总结起来,回向到净土去。善导大师他是用净土的观念,来解释这三心,这就是所谓的三心。就是说悲智双运的菩萨,不管是在修智慧、修慈悲,就具足这三种的心情。

    第二个「三福」,这个是《观经》的三福,我们也简单的把它说明一下。这个「三福」,

    第一个是属于人天的福报,人天福,就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个人世间对于父母师长的孝养恭敬,乃至修十善业,这个是人天福报。

    第二个「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个是属于二乘的果报,这是偏重在持戒,三归五戒,乃至比丘、比丘尼、菩萨戒,能够持戒清净,这是二乘的福报。

    第三个「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第三种能够在寂静当中,读诵大乘经典、发无上菩提心,这种是大乘的福报。这三种福报,包括人天、二乘跟大乘的福报。

    这个「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这个前面已经说过了。不过这个地方的念佛,主要的是忆念佛的功德,在六念当中,主要是念佛的功德。

    这种悲智双运的菩萨,他平常的修行方法,除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以外,他能够「三心、三福并六念,具足圆满而修」,把这功德修得非常的圆满。

    这前面两个是讲他在生的时候,他的根机跟他的修行方法;以下两个是讲他临终的情况。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无数化佛,百千声闻,无量诸天,七宝宫殿」,一时现前。

    我们看《观经》会有一种感觉,就是这个人因地更圆满的时候,他临命终见到的境界就更加的庄严。有些人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没有来,就是观世音菩萨来、或者莲华来。因为这个悲智双运的菩萨因地的时候,他积集万善,「万善为因,万德为果」,所以他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大菩萨萨,乃至「百千声闻,无量诸天」,不但是正报,连依报的「宫殿」都现前。

    这个时候,这个菩萨「自见其身乘金刚台,如弹指顷往生彼国。」这个上品上生,他的莲华是「金刚台」。就像「弹指」那么短暂的时间,「一剎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一剎间就到极乐世界。这是讲临终的情况。

    那往生以后是怎么情况呢?这下两段是讲往生以后。「华本已开」。上品上生的人,莲华根本就没有合,就是说他看到阿弥陀佛、无量菩萨现前的时候,他就发现自己的神识已经坐在莲华当中,华都没有合,就直接到极乐世界的七宝池、八功德水。到了以后,他就直接从七宝池、八功德水下来,「见佛色身众相具足、闻一乘法。闻已即悟无生法忍,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蒙诸佛授记。」离开了七宝池、八功德水,就见到佛了。

    看到佛陀是什么境界呢?「众相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无量无边的相好具足。见到佛陀,佛陀是不空过的,佛陀就为他说「一」佛「乘」的「法」门。「闻已即悟无生忍」,就悟到了无生法忍。这个无生法忍是初地的时候分证、八地的时候圆满,换句话说是初地以上了。这个时候,「得无量百千陀罗尼门」,种种的陀罗尼就成就了,「蒙诸佛授记」。

    「蒙诸佛授记」是这样的,极乐世界只有一尊佛,就是阿弥陀佛。不但是极乐世界,十方诸佛世界也是一样,一个世界不可能有两尊佛现前,不可能。这个「蒙诸佛授记」的意思就是说:这个往生极乐世界的这一个初地菩萨,他能够乘神通力,「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蒙诸佛授记」。他有这种神通力,亲近十方诸佛,而得到十方诸佛的授记,是这个意思。他不是在极乐世界授记,他是蒙十方诸佛授记,授记作佛。

    这是一个悲智双运的凡夫菩萨,他因地的修行,乃至他临命终的情况,到他往生的情况。

    再看第二个「上」品「中」生。上品中生是「智增上菩萨,解第一义故。」这个菩萨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有些人偏重在慈悲,有些人偏重在智慧,就有悲增上、智增上的差别。这个「智增上」的菩萨,他偏重在智慧,偏重在个人的修止观,他能够了「解第一义」谛。这「解第一义」谛,简单的说就是他能够明白这一切法是「即空、即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