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6集 (第2/3页)
十三天,它有三十三个单位,他是在中间,是三十三天的主人。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过去迦叶佛的时候,迦叶佛灭度以后,留下舍利子,这当中有一个女居士,发心要建一个塔来供养迦叶佛的舍利子;但是她的能力不够,盖一个塔须要的钱很多,她就一一的去募款,得到三十二个人的帮助,就把这个塔给盖了起来。她是一个主事者,所以后来三十三个人都升到忉利天去,因为她是一个主事者,所以她就做这三十三天的主人,就是忉利天主,叫「释提桓因」,他过去的因地是这样子的。
这个释提桓因在佛法的弘传当中,有一个很特殊的功德,在《法华经》上说:佛陀最初成道的时候,三七日是没有马上说法,佛陀入甚深的法性三昧中,这是自受用的境界。这个时候……当然这一层的意思是说「法要有人请求」,为了尊重法的缘故。这个时候大梵天王跟忉利天这两个人,代表所有六道的众生来请法,如是的三请,佛陀才从法性三昧当中出来,才说法。所以说他是请法主,这是他一个很重要的功德,他是请法主。
我们看经典,释提桓因他在忉利天那是很多很多的享受。这个天人到底有没有修行,我们也不知道;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他欢喜听法,释提桓因。你看很多经典,释提桓因都在的,《阿弥陀经》《法华经》,很多的大乘经典,释提桓因他一定会莅临听法。这是讲到天人众,特别把释提桓因提出来。这个「等」:
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
这个「等」往下,就包括了「四」天「王」天,往「上」包括「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这是欲界的天。这些天都有男女的欲望、饮食的欲望、睡眠的欲望;还有「色」界、「无色」界,这些天都没有三界的欲望,完全是受用清净的三昧乐,没有男女、饮食、睡眠的这些欲望,完全是受用这种清净的三昧乐。这些是属于三界的「诸天」。
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包括了「十方」的「天人」,就是其他世界的天人,乃至「八部修罗」,这「八部修罗」我们一般讲天龙八部。天龙八部我们解释一下:第一个天,天人;龙,龙是畜生道;阿修罗,阿修罗也是一个法界,叫非天;夜叉,这个夜叉是一种鬼神,但是他是鬼神里面比较有福报的鬼神,他比较威德,能够飞行,一般鬼神是不能飞行的,有飞行的鬼神叫夜叉;迦楼罗,迦楼罗就是金翅鸟,是一种畜生;紧那罗,紧那罗是一种天上的乐神,也是天人;干闼婆,干闼婆是释提桓因的乐神,也是天人;摩诃罗伽,摩诃罗伽是一个大蟒蛇,蟒神,是畜生道。「八部修罗、人非人等」,人或者非人等等,都是属于天人众所收摄。就是除了出家的声闻、或者菩萨以外,其他的五道众生,都收摄在这「无量诸天大众俱」里面。这是讲到「天人众」。
关于这一点,智者大师他提出一个看法说:佛说法的时候,有些人他是用尊贵的色身来听法,用天、人的尊贵身;有些众生是用卑贱的身来听法,用鬼神身、畜生道的身来听法。但是有些人得到尊贵身,他不来听闻佛法,这是一个什么因缘呢?智者大师说:这当中跟两个因缘有关,第一个跟戒律有关;第二个是你对佛法智慧的善根有关,跟「乘」,乘就是智慧的善根。一个「戒」、一个「乘」。
戒、乘这两个因缘,智者大师开出四料简。
第一个戒乘俱急,就是说这个人在因地的时候,他持戒庄严,而且好乐听闻佛法,增长自己智慧的善根。当佛陀说法的时候,他就能够莅临,以尊贵身来听法。以这个天、或者是转轮圣王、或者大富长者,以这个尊贵的色身来听法。在六道当中,佛陀说两只脚都是尊贵的,四只脚以上的就是不尊贵了,这是卑贱的果报。就是他持戒也庄严,又好乐听闻佛法,这个时候以尊贵身来听法。
第二个乘急戒缓,说这个人好乐听闻佛法,这佛法的善根特别的强,但是他的烦恼习气也特别的重,所以他乘急而戒缓。他遇到恶因缘,他破戒了,这个罪业的因缘,使令他变成卑贱身了,变成一只蟒蛇、或者是变成夜叉、或者变成一只畜生;但是他那一念心中所栽培的清净善根,能够在佛陀说法的时候,它能够现前,以卑贱身来听闻佛法,乘急戒缓。
第三个戒急乘缓,说这个人,他持戒特别的庄严,五戒、十善、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各式各样的善法他都能够修;但是乘缓,他不欢喜听闻佛法,对佛法的善根栽培不够。在他的流转当中,他会得到尊贵身,佛陀说法的时候,他可能是一个转轮圣王,但是他不来听法;或者是一个天人,但是他对听闻佛法不当一回事,不来听闻佛法,这是第三种。
第四种是戒乘俱缓,这是最糟糕的。他得到卑贱身,他跟佛法也没有结缘,也就不来听闻佛法。所以来听闻佛法的因缘,有这四种差别。
要站在一个得度的因缘,你见佛闻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见佛闻法这句话,智者大师又开出藏、通、别、圆。说:来这个地方,有些人听到藏教法、有些人听到通教法、有些人听到别教法、有些人听到圆教法,这跟你过去栽培的善根有关系。所以说我们如果一方面能够持戒、一方面能够听闻佛法增加自己的善根,未来的生命当中,我们就能够以尊贵身继续的学习佛法,是有这样的情况。
这个是讲到「通序」,又叫做正信序,说明这部经的六种成就,来证明这部经的真实性,来启信后人,叫正信序。
这个「别序」就是别于一般的经典,看蕅祖的注解。
乙二、别序。
发起序也。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这个「别序」又称为「发起序」,就是这部经的一个发起因缘,这部经是在一个什么样的情况之下宣说的。前面的「通序」是说明这些与会的大众,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处所集会在一起;这以下的「别序」,是说在这当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因缘而佛陀说法,这叫「发起序」。
看第二段,这个「发起序」有两个因缘发起:第一个「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就是说从它的深度来说,因为「净土」法门这件事情「不可思议」。说一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内心当中累积了无量无边的烦恼跟罪业,而他能够忆持佛的佛号。这个佛号、这个万德洪名进入他的心中,这么一运转,具足十声,就能够把地狱的火转成金莲华,这件事情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这样的法门,这个他力法门,没有「人能」够「问」、没有人有这样的智慧能够问。所以佛陀怎么办呢?只好自己讲出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名字,「有世界名曰极乐」──依报,「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正报,来作为「发起」,因为这个法门太深妙了,这是第一个理由。
其次,净土法门它的广度,前面是讲到深度,这是讲到广度。因为「佛」的妙观察「智」,观察众生的根「机」是没有错「谬」的,看到「大众应」该得到「净土」的法门,而得到「四」种利「益」──欢喜、生善、灭恶、入理,所以「不」必等待发「问」,「便自发起」。
这个地方,莲池大师的《疏钞》讲得详细,他说:这个本经是无问自说。这个在经典上来说,是不按牌理出牌的。因为一般的经典,都是要有人修行有问题,佛陀才宣说。说你这个人有病,医生才开药;怎么你没有向我索药,我就开药呢?这当中有一个理由,佛陀无问自说有一个重要理由。
莲池大师先讲一个譬喻说:有一个人他身体长了一个毒疮,这个毒疮发作的时候非常痛苦,而且须臾将死,马上就要死掉了。这个时候刚好有一个医生,这个医生他有阿伽陀药。这个阿伽陀药万病总治,拿给这个人吃,入口即活。吃到他的嘴巴里面,把它含起来,它就能够把这个毒疮治好。所以说这个医生在这个急迫的情况之下,他不等到对方的启请,就把这个药给他,因为这个药万病总治的。而且他这个人须臾将死,命在旦夕了,他来不及启请了,这个时间太急迫了。
莲池大师就合法说:「末世众生亦复如是,根钝障深,寿命短促。」说末法众生根钝障深,根机、善根很钝,修止观修半天也修不来,烦恼也没办法断。罪障也重、烦恼障也重、果报体也重,动不动就生病,这一期的生命也很短促。这个时候「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你要他「解脱」(就是般若波罗蜜),得到禅定,甚难可得,很难成就的。末法众生他没有这个智慧来启请,佛陀还是要为他宣说,因为这是一个三根普被的法门。所以在这个因缘之下,「故不俟问,便自发起」,这样的一个理由,佛陀便自动的发起,是可以的。
接下来引证。蕅益大师引用智者大师的著作来解释,「如梵网」经「下卷」上说:「我今卢舍那」,「方坐莲华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梵网经》也是无问自说,因为《梵网经》讲的那种境界,也是特别的甚深,报身佛。「我今卢舍那」,就是释迦牟尼佛讲《梵网经》是现报身佛。报身佛坐在莲华台上,旁边的千华上现出很多很多的释迦佛。「智者」大师把这一段「判作发起序」,这也是比「例可知」,这也是一种无问自说的情况。蕅益大师他引用智者大师的科判,来解释这一段经文应该是属于发起序,是这个意思。
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一段我们把经文简单的消释。「尔时」,就在这个法会大家集合的时候,有声闻众、菩萨众、天人众,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集会的那个时候,大家都集会在那个时候,叫「尔时」。这个时候,「佛」陀就主动的「告」诉「长老舍利弗」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说在娑婆世界的西方,距离经过十万亿佛土,这当中有两件重要事情,他讲了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有世界名曰极乐」,就是那个地方有一个依报的国土叫极乐,叫做依报的庄严。第二件事情「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那个国土有什么人在那个地方呢?有一尊佛,是阿弥陀佛在那个地方说法,是正报的庄严。就是发起序,佛陀主动告诉长老舍利弗,讲出极乐世界的依报跟正报的名号,来作本经的一个发起。看蕅祖的注解:
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与会的大众这么多,佛陀为什么单单告诉舍利弗呢?佛陀告诉这个大智慧的舍利弗有什么意思呢?这当中蕅益大师把这一层意思解释出来:「净土法门,三根普被,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净土法门从它的广度来说,「三根普被」,上至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他们也能够念阿弥陀佛,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下至五逆、十恶,这个五逆、十恶的众生,他那一念苦恼躁动的心,他忆持阿弥陀佛,也能够转地狱的火成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