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16集 (第1/3页)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二十页,「丁二菩萨众」,这是「引众同闻」的第二科「菩萨众」,我们看经文。
丁二、菩萨众
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这个是说明与会的菩萨众。我们看蕅益大师的注解,分成三科:第一科解「释通名」,解释「菩萨摩诃萨」的「通名」。
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
这个「菩萨摩诃萨」翻成中文叫「大道心成就有情」。这个「大道心」是大乘的菩提心,他是以大乘的菩提心来「成就一切有情」,简单的说就是「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这个菩萨他是怎么样来利益有情呢?从两方面来说:
第一个,他有慈悲的功德,他内心当中能够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他有这样的一种大悲愿力,来推动他成就有情。其次,他内心当中有智慧,能够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心中有智慧的正念,来观察这个世间,来调伏自身的烦恼。所以他能够「自他兼利」,称为「菩萨摩诃萨」。
这个「摩诃萨」这三字,是大乘佛法不共小乘的地方,这个「摩诃萨」简单的说就是「大」。清凉国师解释「摩诃萨」,他认为这个「大」有四种,是不共小乘的。
第一个是愿心大,求大菩提故。说这个菩萨在因地的时候,是希求无上菩提。小乘学者在因地的时候,是希求偏空涅槃,他对无上菩提、觉悟宇宙间真理的这件事情,他不生好乐。他干什么修行呢?他只是想要解脱生死的痛苦,到寂静的涅槃就可以了,他没有一种想要追求无上菩提的愿力。所以这一点是菩萨不共小乘的地方,愿心大,求大菩提故。
第二个是修行大,就是二力成就故。自利、利他两种功德成就,这是不容易的。对于一个凡位菩萨,你要他一方面正念观察,调伏内心的烦恼;一方面要以大悲心,到众生尘劳的世界广度众生:这两件事情是相冲突的。因为你这个慈悲心会带动攀缘的心,攀缘心一动的话,就带动烦恼,所以菩萨的修行是双倍的功夫。小乘的学者他到山中去,「闲居静处,息诸缘务」,把山门一关,在里面修止修观、修观修止,内心当中就是寂静住就可以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他没有听闻佛法,他颠倒的心在那个地方造业,起惑造业,他不在乎的。所以说这个菩萨的修行,他一方面要在佛堂当中修止修观,加强他的正念调伏烦恼;一方面他有一份的责任、一份的使命感,就来到众生的尘劳世界,把佛法的真理流通出去,使令众生也能够觉悟。所以说他的修行大,修行这方面也是不共于小乘的。
第三个是时间大,「尽未来际」故。小乘的学者修行,他有一定期限,就是他从初发心到证得阿罗汉果,他就无学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我整个修学全部完毕了,然后就入无余涅槃了。这个大乘菩萨不是,大乘菩萨是尽未来际的修行,他这一期的果报结束以后,他下一念马上又投胎,又继续的来到人间,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这个时间大。
这个大乘菩萨的时间大还有一个因素,除了他的愿力以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与他的智慧有关。因为小乘的学者,一开始没有依止现前一念心性来起修,他依止空性偏真的理性,所以他证得空性以后,他就把身心世界完全息灭了。大乘的菩萨因地的时候,依止现前一念心性,称性起修。现前一念心性它的本质,它是恒常不变恒常随缘、恒常随缘恒常不变。所以说他观一切法空的时候,他只是把心里的执取──我执、法执的执取消灭了,而那个明了性是存在的。所以他能够转凡成圣,转染为净。但是那个明了性是不断灭的、继续的,以清净的作用来建立这个佛菩萨的净土,来广度众生。所以说这个菩萨的时间大,跟他因地所依止的现前一念心性是有关的,这跟一个人智慧的抉择是有关的,这个时间大是有关系。
第四个是功德大,具足万德故,具足万德庄严的缘故。前面的愿心大、修行大、时间大,是讲他因地的栽培;这功德大是指他所酬偿的果报。阿罗汉尊者他的果报就是一个果报,所以智者大师说:阿罗汉就像是一种花,一个花结一个果。菩萨是一个花结很多很多的果,他有无量无边的功德、无量无边的三昧陀罗尼,会归起来就是两种功德,一个是正报法身的功德,一个是依报净土的功德,所以他功德大。这四种「大」,所以称为摩诃萨,这是不共小乘的地方。把菩萨的下面加一个摩诃萨,这有赞叹的意思。这个是讲到通名,这个「菩萨摩诃萨」。
这以下列出他的别名,就是列出四菩萨的名称,看第一个:
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
佛陀是「法王」,这个是《法华经》的话:「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佛陀是法王,怎么说是「王」呢?就是「于法自在」,于世间法、出世间法得大自在。「文殊」菩萨是继承「佛」的「家业」,他是佛的「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这句话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说「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
菩萨的智慧有两种,一种叫「实智」,或者叫根本智,是观察诸法的真谛理,观察诸法二空的真理。另外一种智慧叫权智,或者叫后得智,观察诸法的俗谛理,这观察十法界诸法的差别因果。这个地方讲说:如果没有这种「实智」,我们就很难去「证解净土法门」。这句话龙树菩萨解释说:「以依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说我们怎么相信这个十法界的存在呢?因为「一切法是毕竟空」。
换句话说,因为我们的生命根源,这现前一念心性,它本性是我空、法空,它就是一个明了的心性,这当中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所以说,我们依止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去取贪瞋痴的业,它就念念创造三恶道的果报。我们依止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去持五戒、十善,就出现了人天果报。我们依止现前一念明了的心性,去信、愿、持名,就念念出现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
所以说,我们知道「一切法毕竟空」,我们也能够肯定「一切法毕竟有」,所以智者大师讲即空、即假、即中,它是有次第的。你不能观一切法即空,你肯定不能明白一切法即假,无量无边的缘起,肯定不能明白。这一切法即假,是建立在一切法即空的基础之上。一切法不是毕竟空,那就谈不上因缘所生,谈不到缘起。
所以这个地方说:假设不是「勇猛」的「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所以说净土的缘起,是建立在空性智慧的基础,所以「文殊」菩萨排在第一是对的,是这样子的。蕅益大师说:这也有一点表法的意思、有表法的意思。这是解释「文殊师利法王子」。
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
这是解释「阿逸多菩萨」,「阿逸多」翻成中文叫「弥勒」。他现在在兜率天,「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就是我们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灭度以后,下一个成佛的就是「弥勒」菩萨「成佛」。他「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他就是要究竟严净佛国,准备要成就他的佛国土,所以他来到这个地方,等于是跟阿弥陀佛学习,所以「次列」。
莲池大师的《弥陀疏钞》说:弥勒菩萨参加弥陀法会,当然弥勒菩萨现在的责任很重大,他准备要来娑婆世界成佛,那他不一定要到净土去。那他为什么来参加这个法会呢?这当中有一层意思,莲池大师把这一层意思讲出来,他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故知此经流通无尽矣。」说弥勒菩萨他为什么来参加这个弥陀法会呢?他现在要成佛了,当然他不可能到净土去,那他为什么来听这个法?
他说:「弥勒既闻此经,龙华必说此经。」因为净土法门是三根普被的法门。弥勒菩萨龙华三会,弥勒菩萨出世以后,人寿八万岁,人寿很长,但是弥勒菩萨说法说得不多。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三百余会,三百多次的集会。弥勒菩萨就是龙华三会,他讲三次,龙华三会,但是每一会得度的人都很多。
换句话说,他出世以后有些经有讲,有些经就略而不说。但是净土法门他肯定要说的,所以他必须在释迦牟尼佛在的时候,来先听闻此经,得到这样的传承;然后龙华必说此经,在龙华会上,肯定会说出这部经的。这意思就是说「净土法门流通无尽也」,这是三世诸佛必说的一个法门。所以莲池大师的意思就是说:「阿逸多菩萨」之所以在场,有这一层的意思在。
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这个「乾陀诃提菩萨」翻成中文叫「不休息」,就是「旷劫修行不暂停故」,他长时间的修行而不暂停。「常精进菩萨」就是「自利利他无疲倦故」,他就是没有疲倦的心,经常的精进。古德的注解说:这两位菩萨的在场,有表法的意思。说这个「不休息」是赞叹菩萨的智慧,菩萨为了追求无上的佛道,他「旷劫修行不暂停故」,这是赞叹菩萨的智慧,就是内心当中希求无上菩提,他是不暂停的。
这个「常精进」菩萨是赞叹菩萨的悲心,菩萨的悲心,忆念到众生的苦,使令他会一生一生的流转,在人世间得果报,陪着众生流转,方便教化众生,「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这个是赞叹菩萨的慈悲心,他常精进。这两个都是以功德来立名,一个是赞叹菩萨的智慧,一个是赞叹菩萨的慈悲。本经当中列出了四位菩萨的名称,「释别明」。最后看这个菩萨得到什么利益:
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这些「深位菩萨」他们在场,一方面当影响众,连深位菩萨都在场了;但是站在当机众的角度,他们也得到利益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们也是要「求生净土」,因为「不离」开「见佛」,「不离」开「闻法」,「不离」开「亲近」,乃至「供养众僧」,才能够「速疾」的「圆满菩提」。
这个事情是这样子的:站在上求佛道的角度,经常的亲近三宝这件事情非常重要,仰仗三宝的加持力,所以等觉菩萨都还要亲近三宝。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归依三宝是一切佛法修学的一个基础,归依三宝。就是你持戒、修定、修慧,乃至无量无边的波罗蜜,假设不跟三归依相应的话,这个就是外道法。就是你持戒的目的不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的目的,你这个持戒就是外道法。所以菩萨站在归依三宝的角度,他来这里听闻佛法也是得到了利益,因为能够「速疾圆满菩提」。这是讲到这些菩萨得到利益的情形。这是讲到与会的第二个大众「菩萨众」,再看「丁三、天人众」,看经文:
丁三、天人众
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这是讲一般的凡夫、天人,整个五道的众生都在这一类里面,看蕅祖的注解:
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
这个「释提桓因」他是「忉利天」的天主,这个忉利天有三十三个地方,又称为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