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0集 (第1/3页)
请打开《讲义》第二十九页:
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这一段经文是一个简略的回答。前面是约着能受用的众生,就是约着一个正报的身心,「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所以安立为极乐。这一段是约着所受用的环境,就是住处的环境,来安立极乐的理由。我们看蕅祖的第二段的解释「别明四土」,说明四土横竖的情形:
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蕅益大师广泛的引用「五尘」来解释四土居住的庄严。就着凡圣「同居土」的「五尘」来说,它是怎么来的呢?「是增上善业所感」,这些当然是信、愿、持名,这种特别殊胜的善业──信、愿、持名。他的果证最高到「圆五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烦恼。
这个「五品」就是对于真如佛性有五个阶位。第一个「随喜」,我们对真如佛性虽然没有证得,但是念念的随顺欢喜,「随喜品」。然后「读诵」,读诵大乘经典,加强对真如的观行、观照。「解说」(说法品),前两品是自受用,这个解说开始他受用。你假借各式各样的文字,来表达真如的道理,让别人也能够理解。四「兼行六度」,你不但是解说,你偶尔也到外面去做一些布施的事情,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习其他五度的波罗蜜,兼行,一方面解说一方面修五度,一方面五度一方面修解说。然后「正行六度」,正式的开始度化众生。就是兼行六度、正行六度,这五品。
这样的一个因地,创造了一个凡圣同居土的「缘生」的「胜妙五尘」,它这种五尘、这种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一方面它有安乐的功德,一方面它有清净的功德,这叫「胜妙」。这个「缘生」就是说这个「五尘」的境界,就是每一个人的宫殿楼阁是有差别的,因为因缘所生法。就是说,主要的是看你的正行──信、愿、持名,品位的高下在持名之浅深。其次,看你其他六波罗蜜的功德有关系,看前面的三辈九品,你的福德资粮、智慧资粮的栽培,这当中也会影响到你所受用的色声香味触。就是你宫殿的大小、颜色、光明等等,它的色声香味触,它的香气,它的味道,乃至于它的质感,都跟你在娑婆世界所栽培的因地有关系。以信、愿、持名为正行,以六波罗蜜为助行,这当中会影响「五尘胜妙」的情形。
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这个「方便」有余「土」的五尘,「是即空观」,这个「即空观」是指他修三观,但是他偏重在「即空」,他这不是二乘的空观,他是修习三观,但是偏重在空观,叫「即空观」。他的果证,乃至到「相似三观」,相似位。这个时候他生到方便有余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他那个五尘就不像前面的凡圣胜妙五尘。这凡圣的胜妙五尘,他是有饮食、睡眠的情形、衣服的受用,有凡夫的这种相貌。这个无漏的五尘,它那个色声香味触所表现出来的,那是一个涅槃相应寂静无为的境界,寂静无为,无为而寂静,寂静而无为的安乐。
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这个「实报」庄严「土」这种五尘的宫殿,「是妙假观」,就是他在修「三观」的时候,从空出假,开始广度众生了。他的果证,乃至「分证三观」,分证这个真如实相。他成就「妙俗谛」,他的「五尘」是「无尽」,那就比前面的无漏五尘更加的美妙庄严了。
这个「无尽五尘」,在《华严经》中讲出一个情况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坐微尘里转大**。」什么叫做「无尽五尘」呢?就是说「于一毫端现宝王剎」,它能够在微小的毫端当中,显现宝王剎,就有这种境界。「坐微尘里转大**」,一个微小的微尘,它就能够演说无量无边的法音出来,转大**,一能够摄多,多也能会归到一。所以菩萨在这个宫殿当中安住,那是不可思议的境界、那不可思议。他的色声香味触、他所看到的墙壁、宫殿、楼阁,那就不是我们凡夫的受用了,更加的微妙了,一为无量、无量为一的境界了。
我个人的修学过程,我自己有一个明显的差别。我刚出家的时候,欢喜修空观,那个时候在文殊院住,一没事就修止,修止了以后就修观一切法空,观察身心世界它是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那个空的智慧在心中一现前的时候,这身心世界的这个分别就暂时停下来,我经常欢喜修空观。那种心情就像是我们读《法华经》,那个迦叶尊者的心情。迦叶尊者他很坦白的跟佛陀表示说:我的心情,观这个十方诸佛这个净土的庄严,我观诸庄严不生不灭、不大不小、不增不减,不生好乐。我当时的心情也是这种心情。
就是说观极乐世界的国土庄严,我那个时候读《阿弥陀经》:「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我那个时候也没有什么好乐心。就是说以空的智慧来观察这些因缘所生法,就是欢喜在真谛理上安住,就是观它是不生也不灭,它也没有生灭相、也没有染净相、没有增减相,「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后来我读了《法华经》,我的心情改变了。后来我读《法华经》以后,我回去看我过去,捏了一把冷汗。过去没有人指导,那个时候的心情真的是觉得:一个人入无余涅槃是对的(呵──),我那时候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说:反正能够离开生死的干扰就好了,管它庄不庄严,这件事情不重要。那个时候的心情,对于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不生好乐。所以我那个时候回来,再读《法华经》的时候,读到迦叶尊者这段经文,我内心当中,过去也有同感。但是当我们从空出假以后,从空性以后再出来,哦,见山又是山。
这个禅宗说:刚开始见山是山,是执着的、杂染的。第二个阶段修空观的时候,见山不是山,有看到山,有看到等于没有看到,内心当中常游毕竟空。第三阶段开始分别假观了,开始利益有情的时候,从空性当中看到如梦如幻的假。这个时候你再来读《法华经》《阿弥陀经》,生大欢喜心。因为这个时候,你开始分别假的时候,你会觉得这种庄严也是非常重要,菩萨以种种的功德与之庄严。所以这个实报庄严土是超越了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主要是空观,「即空观」,这实报庄严土那是不同的。所以你去读《般若经》跟《华严经》,那味道不一样。
《般若经》它都是用破斥的,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耳鼻舌身意,它就是引导你这一念心,趋向毕竟空的真理当中。但是《华严经》它不是,他显庄严。它显正报的庄严,这个阿弥陀佛,佛陀的正报是怎么庄严,他眼睛是怎么个变化、耳朵、他的白毫是怎么样的情况,正报庄严,依报又怎么庄严。当然烦恼重的人,看了这些庄严,他也是觉得负担很大。(呵──)但是你从空性再出来的时候,看这些庄严,你生大欢喜心,会生大欢喜心。这个就是所谓的「无尽五尘」,无量无边这样的一种庄严五尘。
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土」当然是没有讲了,是「中观」的「智」慧,「究竟」的「三观」。「妙中谛」它是一个「称性」的,称合真如佛性所表现出来的色声香味触,是这样的情况。
这样子就把四土的住处庄严,就是在凡圣同居土的宫殿是胜妙五尘、方便有余土是无漏五尘、实报庄严土是无尽五尘、常寂光土的宫殿是称性五尘,就把它这样的庄严分别出来。最后「明四土圆融」:
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境,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不皆仿此」,这「不」是错字,改为「下」。)前面的四土分别,只是使令我们容「易」理「解」,所以「作」出这样的「分别」。事「实」上「四土」的「庄严」,它互含互摄,每一个土都是「因缘所生法」,就是看你因地的栽培。世间上的事情,就是因缘所生法。所以它每一个法都是「即空、即假、即中」,「所以极乐」的「同居净」土,是「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以「下」的庄严就不再多说了,都依照此一原则。
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
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有人就问:极乐世界的常「寂光」是真如「理性」,这真如理性怎么会有「庄严」呢?蕅益大师回「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其实四土的「庄严」,在极乐世界「全体」都是真如「理性」,它每一个庄严都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的三德。每一个真如「理性」当中,也都「具足」了四土的「庄严」,这叫真俗圆融不可思议。
会归到真谛的角度来说,那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但是从俗谛的角度来说,「一一理性」可也是「具足庄严」:这样才是阿弥陀佛究竟本愿所创造的一个究竟果报。否则那就不是阿罗汉的「偏真法性」了,入了涅槃以后,正报也不可得、依报也不可得!所以说「寂光不具胜妙五尘」,这样子跟「偏真法性」有什么差别呢?我们在研究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这句话是一个判定的标准,「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过去香港有一个法师,那个时候我们在读佛学院,现在他这本书流通不广。那个法师说他去过极乐世界,他说在做梦,梦到一半的时候,有人带他去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看到很多男男女女在那个地方玩乐、吃东西、干什么的,有很多的变化。但这当中,我们从经典一看,就看出了很多破绽。所以那个时候教我们净土的恩师上性下梵老和尚在上课的时候,就明显的破斥他所说的话,因为很多违背经论,违背修多罗。
第一个极乐世界没有女人,在经典里面,佛陀在四十八大愿里面就讲得很清楚,极乐世界没有女人相。第二个极乐世界在受用饮食、睡眠、衣服的时候,他不会生起烦恼的相貌。但是他当时的描述是有烦恼相应的,这个不合乎经义。所以极乐世界我们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就是说极乐世界的每一个庄严是随顺于法身、般若、解脱德,怎么会跟烦恼相应呢?可见他去的地方不是极乐世界。现在这本书流通得少了。
所以我们在判断极乐世界庄严的时候,你用这两句话来抉择,看它合不合乎这两句话:第一个它是「一一庄严全体理性」,它每一个庄严一定具足随顺于真如,随顺于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第二个「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它每一个真如理一定具足庄严。这是简别它不是二乘的偏空。它虽然跟真如相应,但是它可也是具足了四土庄严,有这个正报的身心、有依报的宫殿,这个才是「诸佛」的「究竟依果」,所以说「真俗圆融」不可思议。这个是我们判断极乐世界的一种标准答案,「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
这一段是讲到「征释」,就是「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一个简略的回答。再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