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第1/3页)
《佛说阿弥陀经》,诸位法师、诸位同学,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四十七页,「丁二、别释主伴」。
这一大科是说明「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在建立信心的这一科当中,分成两部分:前面的一科是「依报妙」,所谓依报国土的庄严;这一科「正报妙」,是说明极乐世界正报身心的庄严。本经介绍极乐世界正报的庄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先「征释名号」,先作一个总说;其次,再「别释主伴」。
这个名号,当然名以召德,一个名号成立的背后,是有它的功德来支持的。本经释迦牟尼佛在介绍极乐世界的正报庄严当中,他举出了两个特色:第一个是「无量光」,第二个是「无量寿」。
蕅益大师的解释,所谓的无量光义:所代表的是极乐世界的身心,在空间上是无障碍的。我们娑婆世界的身心果报,是一种业报身,有这个业力,会障碍我们在空间上的活动。比如说我们是个人,我们要到天上去、到十方佛土去活动,这是不可以的。我们一个人的果报在空间上活动,有一定的范围,这空间有一定的障碍。但极乐世界的正报,他有神足通,能「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能够到十万亿的佛土之外见佛闻法,乃至到十万亿佛土外救度一切众生。这个意思就是说:极乐国土的无量光义,使令我们在行菩萨道的时候,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在空间上是没有障碍的。
其次,由于无量寿义是说明极乐国土的身心世界,它在时间上是无障碍。我们娑婆世界的凡夫菩萨,要行菩萨道,我们的身心有世界有老病死的障碍,老会障碍你、生病会障碍你,死亡会破坏你。在极乐世界,我们得到这样的果报体,他没有老病死的问题,你能够受用无量无边的寿命,这个是时间的无障碍。从无量光、无量寿这两个义理,我们也看出了极乐世界正报身心一个大方向的情况,所以这个叫做总相。这以下「别释」,别释极乐世界正报的情况。前面的无量光、无量寿是一个总相,这是一个别相。
丁二、别释主伴。 分二:初别释、二结示。戊、初 分二:初主、二伴。己、今初,此亦释别序中今现在说法句。
别相当中有这个「主」,这个「主」是佛的庄严,这个「伴」是菩萨的庄严。就是说不管是佛、不管是菩萨,都是无量光、无量寿。但是这两个地方,我们还是把他简别出来介绍。这当中分成两科:「初、别释;二、结示」。在「别释」当中又分两科:「初、主;二、伴。」「今初」。这当中强调「别序」中的「今现在说法句」,看经文:
己一、主
舍利弗,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
这个地方是解释极乐世界的「主」庄严,就是佛的庄严。这个地方佛陀说明「阿弥陀佛成佛以来」的时间,已经是「十劫」的时间。关于这一点,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先看第一段「论三身成劫」:
论三身成劫。
这个「劫」,到底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指的是法身佛、报身佛、或者是应身佛?这个地方「佛」指的是什么?这以下是蕅祖的说明,看「总标」:
此明极乐世界教主成就也。
说「明极乐世界教」化「主」他「成就」的时间。再看「别论」:
然法身无成无不成,不应论劫。报身因圆果满名成,应身为物示生名成,皆可论劫。
这个「劫」是一个时间相。佛的三身当中,这个「法身」指的是我们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古德说:「何其自性,本自清净;何其自性,本自具足。」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在打妄想当中,我们也具足了清净法身,只是我们当面错过,没有回光反照而已。所以说法身在我们的身心世界,是无始、无终的,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去承当、不管我们愿不愿意回家,他是经常存在的。所以他没有所谓的「成、不成」这个事情。这个地方不是指阿弥陀佛的法身,不是这个意思。
「报身因圆果满名成」,报身的成,这个报身是有始无终。你这个因地主要的是智慧,你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你的我空、法空的智慧圆满以后,这个功德果报现前,这报身是有所谓「成」的情况。「应身为物示生名成」,应化身是有始有终,为凡夫众生「示」现出「生」的事情,这个有「成」。「皆可论劫」。这个地方「阿弥陀佛成佛」以来这个「成佛」,如果就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这个地方的「佛」是应化身佛;如果是约着实报庄严土,这个地方指的是报身佛。有这样的差别。这个地方是讲这一种情况。蕅益大师又换一个角度来解释三身,从另外一个角度:
又法身因修德显,亦可论成论劫。报身别无新得,应身如月印川,亦无成不成,不应论劫。
从相反的角度,「法身」的开显,前面是讲一种本性的具足,这个地方是就着法身的显现跟受用,「因修德显」,假借这六波罗蜜的修行,这自性的功德开显,这样子来说,也可以说是「成」,也可以说是「劫」。「报身别无新得」,「报身」当然只有一个,没有两个。「应身如月印川」,就像是月亮印在水上,也没有所谓「成、不成」的问题。这个应化身如梦如幻,如梦如幻的角度,从本性观察,就没有所谓的成、不成的事,这是另外一个角度。不过蕅益大师把前面这两个观念作一个总结。这个「成佛以来于今十劫」应该如何理解呢?
但诸佛成道,各有本迹,本地并不可测。且约极乐示成之迹而言,即是三身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
「诸佛」在「成道」的因缘,根据智者大师的解释有「本」门跟「迹」门的差别。这个本门指的是法身、报身,这个迹门指的是应化身。佛的法、报二身是不可思议的,这本地方光不可思议。这个地方「且约极乐」世界的应化身,这种示现的「迹」门而说,这个「三身」是「一成一切成,亦是非成、非不成,而论成也」。从因缘的修因证果这方面来说,是「一成一切成」。
「一成一切成」怎么说呢?这个「一」指的是法身,这三身的开显第一个要成就法身。你没有修我空、法空的智慧来破除无明妄想,证得法身,不可能有报身、不可能有应化身。所以这个地方的「一」指的是法身,法身成就了以后,其他的两身也成就了。这样子是就因缘上的修因证果,来安立所谓的「一成一切成」。如果从真谛、从本性上来观察,没有所谓的成,也没有所谓的不成,「而论成也」。
这个地方讲成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智者大师在《法华文句》当中,他说成佛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成就法身佛,就是本门。这个本门的成就,就是在初地的时候。就是你一个菩萨,从外凡到内凡、到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这个菩萨那一念的心在打坐当中,突然间一念的相应,那一念的清净心突然现前,证得一部分的真理、破除了一部分的无明,这个时候法身现前。法身的成就是属于自受用,所以不必等待外在的因缘。
第二种成佛是应身佛,成就应身佛。这个应化身是佛陀的大悲心,从他的愿力当中,去创造一个应化身。这个应化身是偏重在他受用,这个时候就要考虑外在的因缘。这当中的成佛,包括你的本愿,你希望你未来这一期应化身的国土,它具足什么样的功德?它正报、它的寿命要多久?它的环境要怎么殊胜?当然你发的愿愈广愈殊胜,你准备的时间要愈多,这是第一个,与你的本愿力有关。其次,众生的根机,跟你有缘的众生,他的善根要成熟。不可以说你示现了佛身,结果都没有人来到你的国土,也没有人跟你出家,只有你一尊佛!这是不可以的。
所以你在你成佛的过程当中,你成就法身佛以后,你要生生世世的来到人世间,做众生的父亲、母亲、子女,跟众生结缘,教化他们,使令他们慢慢的慢慢的善根成熟。等到成熟了以后,这个时候你就可以现佛身、现应化身。在跟你有缘的众生善根没有成熟之前,你不能示现佛身,不可以的。所以说应化身的成就,要等待外在的因缘。这个地方主要说的是弥陀的应化身。
这个地方的应化身,我们经常讲:「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就是说十方应化的国土当中,阿弥陀这一期的国土是特别殊胜、特别的殊胜,他的本愿殊胜。其次,他准备的时间也特别长。当然要成就这么一个广大殊胜的国土,不是单的一个因缘,有很多的因缘。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当中,提出了很多很多弥陀因地,我们也提出几个来说明。
极乐世界这一期国土的成就,最根本的因缘就是法藏因地,就是他在世自在王佛的时候,他发下了四十八大愿,这是一个最初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