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7集 (第2/3页)

因地,有四十八大愿,才开始去建造他的国土,这第一个。其次,《贤劫经》上说,法藏的因地,他曾经是一个王子,名号叫做净福报众音王子(清净的净,福报,众很多很多的音声)。这个王子欢喜修供养,广修供养,经常供养僧团、供养佛陀,乃至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这是他的第一个因地,王子的因地,广修供养。

    其次,第二个因地就是在《法华经》上说:大通智胜如来的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出世,生了十六个王子,后来十六个王子就跟佛陀出家了。大通智胜如来在讲《法华经》之前,就入了定。入定了,《法华经》没有人讲,所有的信徒、无量无边的众生都集合在一起,准备听《法华经》,但大通智胜如来入定了。这个时候十六沙弥就登坛,各别为这些众生说法,每一个王子都有他摄受因缘。这十六王子当中,其中第九个王子,就是法藏的因地,就是弥陀的因地。他曾经在一世的时候,弘扬《法华经》,也度化了很多众生,这也是其中一个因地。

    再其次,《一向出生菩萨经》中讲到法藏因地:那个时候有一个转轮圣王生了一个太子,这个太子欢喜听闻佛法,修行精进。在七千岁当中,修习止观,胁不至地,都不躺下来睡觉,成就了不退转的功德。他不但是自己成就不退转,还度化了八千亿万那由他的众生,成就不退转,这也是一个因地。当然阿弥陀佛今天要创造一个这么殊胜的依报、正报的国土,一定不是一个单一的因地,那是无量劫的积功累德,一面成就他的功德,一方面跟众生结缘。这个地方,我们简要的说出阿弥陀佛他这一期国土当中的四个因地。所以阿弥陀佛他成就这个国土的时间,是十劫的时间,已经「十劫」了。

    明十劫之意

    本经当中,释迦牟尼佛强调阿弥陀佛成佛的时间,这当中有什么意思呢?蕅益大师说有两层意思:

    又佛寿无量,今仅十劫。则现在说法,时正未央。普劝三世众生速求往生,同佛寿命,一生成办也。

    佛陀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这前面说过了。现在这个佛的寿命是「十劫」,这表示今「现在说法,时正未央」,这个「央」就是穷尽,就是这个阿弥陀佛是一个现在佛。换句话说,我们前面一路学习过来,看到极乐世界依报庄严、正报庄严,内心当中有欢喜心。我们会开始关心,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虽然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那他到底已经花费多久?这个国土到底还在不在?所以释迦牟尼佛必须交待这尊佛的寿命是多少?「今仅十劫」,表示「时正未央」。这当中有「劝」勉我们「三世众生」,要赶快把握机会「往生」极乐世界,来受用「佛」的「寿命」,「一生成办」大事,有这一层意思。强调今「现在说法」,他是存在于现在的佛,有这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

    又下文无数声闻菩萨及与补处,皆十劫所成就。正显十方三世往生不退者,多且易也。

    后面的「伴」,讲到极乐世界的眷属有无量无边的「声闻、菩萨」,乃至一生「补处」的菩萨。这些菩萨都是只有花「十劫」的时间,就「成就」这么多的菩萨,这表示「十方三世」的众生,「往生」成就「不退」的人,数量很多,而「且」是非常容「易」。一个国土的成就,跟一尊佛在因地跟众生结的缘有关系。若跟众生结的缘广,他的国土人就多;如果你这尊佛他在准备的时间很短,这当中结的缘很少,这个国土往生的就少。

    所以我们中国有一句话说:「家家有弥陀佛,户户观世音。」很多人他也没有学佛,但是他看到出家人,他也跟着念阿弥陀佛。这表示阿弥陀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跟众生结的缘很广,有这一层意思。结的缘很广,表示我们今天往生,就很有希望,「多且易也」。讲「阿弥陀佛成佛已来,于今十劫」,这释迦牟尼佛对我们凡夫也有一层鼓励的作用,来破除我们心中这样的一种疑根:我到底能不能往生呢?破除这种疑根的障碍,也有建立信心的意思。这是讲到佛成就这一期应化身的寿命是十劫,有这两个意思。

    己二、伴

    前面是「主」的庄严,这个地方是讲「伴」,看经文:

    又舍利弗,彼佛有无量无边声闻弟子,皆阿罗汉,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

    这个地方的「伴」,说「佛」陀「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他的数目「非是算数之所能知」,「诸菩萨众,亦复如是」,也是无量无边这么多。看蕅益大师的解释:

    他方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生彼国已,佛顺机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如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盖藏通二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二教所摄机矣。

    「他方」世界的「定性二乘,不得生彼」。这个「定性二乘」,这个二乘人基本上有两类:第一类是退大取小的二乘。就是说这个二乘人他曾经接触过大乘佛法,后来因为某一种因缘,他放弃了大乘,而修习小乘。但是因为他曾经修习过大乘佛法,他内心当中还是有大乘的善根。这种人的种性是不决定的,他随时候可以回小向大,这个是属于不定性二乘,这种种性是不决定。

    另外一种人,他一路过来都是修习小乘,他从学佛开始到成就阿罗汉,这整个过程当中,他从来没有学习过大乘的思想。换句话说,他那一念的清净心当中,完全摄持的是小乘的善根,这种人就是标准的定性二乘。这种人要回小向大就非常的困难,这定性二乘当然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

    不能往生极乐世界,怎么会有「无量无边的声闻弟子,皆阿罗汉」呢?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若先习小行,临终回向菩提、发大誓愿者」。就是说他有大乘的善根,但是他因为种种的因缘,退大取小,而修习小乘法门。但临命终的时候,他「回向菩提、发大誓愿」,愿意往生极乐世界。「佛」陀「顺」着他小乘的根「机」,为他「说法令断见思,故名罗汉」。因为他小乘的善根太强了,所以佛陀先说小乘法,使令他断见思,所以假名罗汉。但事实上他是「别教七住,断见思之类,非实声闻也」。因为他已经发了菩提心,一念的转变,生命就转变了,生命是由一念心所安立的。他发了菩提心,你已经不能说他是罗汉了。为什么说他是罗汉呢?是假名。因为他是依止小乘法而成就罗汉的。

    这个地方说「盖藏通两教,不闻他方佛名;今闻弥陀名号,信愿往生,总属别圆两教所摄机矣。」这个「藏通两教」,他们根本就不知道有十方诸佛。你看《阿含经》,《阿含经》是不提十方诸佛的,他们只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以能够听闻到「弥陀名号,信愿往生」,已经是「属」于大乘的别教、圆教所收摄了。

    这个地方,我们要讨论根性的问题。极乐世界这个国土的一个特色,它不是摄受三乘人。我们看《法华经》,很多的国土是普遍的摄受三乘人。释迦牟尼佛出世,也是以一佛乘分别说三。释迦牟尼佛的教化国土,是摄受三乘根性的人,释迦牟尼佛也教化小乘、也教化中乘、也教化大乘。但是弥陀的净土,它不摄受二乘人。《往生论》上说:

    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

    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有一个很特别的情况,它是「大乘善根界」,这当中「等无讥嫌名」。什么叫做讥嫌的名称呢?极乐世界没有女人;也没有根缺,没有六根不足的;也没有二乘种性的人。所以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你今天要往生极乐世界,你一定要发菩提心。因为那个国土,它不摄受二乘的人,它的标准是这样子的。这个地方是讲到极乐世界的「伴」,眷属的庄严。

    戊二、结示

    舍利弗,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

    这一段是总结。这一段说「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之所「庄严」,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佛及声闻菩萨,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是则佛、菩萨、声闻,各各非自非他,自他不二,故云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能令信愿持名者,念念亦如是成就也。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竟。

    这个地方是就着「正报妙」来总结。正报妙当中有这个「主」是「佛」陀,这个「伴」是「声闻、菩萨」。这些菩萨的功德是如何成就的呢?这以下讲出了三种力量:

    第一个是佛力,「并是弥陀因中愿行所成,亦是果上一成一切成。」前面的佛跟菩萨的正报身心,都是无量光、无量寿,都是时空无障碍的身心果报。我们会开始关心:这样的身心果报是怎么来的呢?佛法的果报出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