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第2/3页)
。「一切俱非」,这个地方指的是一种受用的功德,每一个人都受用三不退,这个强调极乐世界的「差即无差」,无差别性。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民,每一个人都在受用在极乐世界这么广大的正报庄严当中,所以「一切俱非」就把差别相给消灭了,每一个人都三不退。但是可也是「一切俱是」,「无差成差」。因为每一个人断惑证真不同,这个三不退的内涵,也会有浅深的差异,它也有差异的。虽然是「一切俱是」,有它的差异相,但是可也是每一个人都成就三不退。这就是极乐国土它超绝的地方。
「一切俱非」就是「差即无差」,他们的身心世界都表现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的功德。就着断惑证真来说,可也是「无差成差」,「一切俱是」。这个名称: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可也是有它的差别相。这「一切俱是」就是肯定,「一切俱非」是否定的差别,「一切俱是」把这个差别又肯定下来。这样的一种情况,我们会想:这样子的一种情况是很特别的。蕅益大师就把这个特别因缘讲出来: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此法门。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
「十方佛土无此名相」,任何的自力法门当中,不管是天台、唯识、三论宗,没有这样的名相,也没有这样的「阶位」、也没有这种修持「法门」。极乐世界这种三不退是怎么来的呢?「非心性之极致」,就是我们的心力不可思议,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持名之奇勋」,法力不可思议;「弥陀之大愿」,佛力不可思议。「何以有此?」是三力所成。
不退转,在蕅祖的这段开示当中,把它分成两类,说佛陀度化众生,他采取两个办法:第一个是佛陀来到我们众生的世界来度化我们。换句话说,我们每一个人的国土是业感缘起,佛陀对我们的业感,不作任何的调整。就是每一个人,也就是循业发现,你个人的业力、你个人的果报,佛陀是一点办法也没有,「唯为说法令解脱」,你必须去承受你的果报。
我们看《阿含经》,释迦牟尼佛的时代,跟佛陀同样的时间出世的正法时代,跟佛陀出家,都有人还俗。说你在无量劫当中,遇到佛陀的出世,亲眼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放大光明的境界,亲耳听到佛陀的说法,还是还俗了,释迦牟尼佛实在是没有办法。就说你在这个自力法门,你要起颠倒,谁也没有办法,这是第一个方式,就是佛陀来到我们凡夫这种杂染的境界,来度化我们。
其次,佛陀以他的本愿功德创造了一个清净的国土,这个国土里面没有一点的业力成分在里面,完全没有个人的业力,是弥陀的法身所变现的,然后把众生接到这个地方来修行。就是说这个国土不是业力所成,是弥陀事先创造好的,然后把你接过来这个地方,让你的这一念心,跟外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一接触的时候,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这两个地方就有差别。一个是你的业感,你自己业感的世界;一个是佛的本愿功德力所创造的一个清净的国土。所以这个地方就会有退转、不退转的差别在这个地方。
所以蕅益大师强调:「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假设不是弥陀本愿功德的创造,谁能够成就不退呢?是这三种力量所成就的。看补处。
正释:
一生补处者,只一生补佛位,如弥勒、观音等。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故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不可数知也。
「一生补处」菩萨,指的是「弥勒、观音」这种等觉菩萨。「极乐人民普皆一生成佛,人人必实证补处」,所以这个地方很多。这个地方我们解释一下。极乐世界它是三根普被,它也摄受文殊、普贤,也摄受五逆、十恶的众生。极乐世界的人民,他的寿命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他的情况是一种意生身,随你的心意自在。
就是说你到极乐世界,你的寿命,你愿意成就法身菩萨,就回入娑婆,也可以。有些人悲心重,他一成就法身菩萨以后,他那个大悲心就受不了,就推动他不忍众生苦,不愿圣教衰,马上回入娑婆,这个也可以。你的心情愿意待到等觉菩萨,弥陀也没有意见,你继续住下去。所以说在极乐世界的等觉菩萨,「其中多有此等上善」人,「不可数知」,有无量无边的等觉菩萨,是这样子来的。
复次释迦一代时教,惟《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
在「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华严经》「明一生圆满」,就是你这一期生命当中就成佛,不必经过死亡的阶段。我现在下定决心:我这一生就要成佛。就从我现在的身心开始,我不要经过死亡的阶段就成佛。那可以。怎么办呢?就是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你修十大愿王,修这个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忏悔业障、随喜功德、请转法 轮、请佛住世,乃至普皆回向,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这是一个方式。
嗟乎!凡夫例登补处,奇倡极谈,不可测度。《华严》所禀,却在此经。而天下古今,信鲜疑多,辞繁义蚀,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
极乐世界的人民在不退转当中,「例登补处」,迟早一定会登到补处菩萨。这么一个特别殊胜的法门,的确不是我们凡夫的心情所能够去思量的。而想不到「《华严经》一生成佛的关键却在这个地方。因为什么叫做一生成佛呢?说穿了就是要你往生极乐世界,只是你不是用信、愿、持名的方式,你是用十大愿王的方式,导归极乐。原来所谓的一生成佛,还是要往生极乐世界才能够成就的。但是「天下古今」对净土法门,「信鲜疑多」,怀疑的多,相信的少。这个义理讲得多,真正能够体会的也是少。蕅益大师说:我「唯有剖心沥血而已!」表达蕅祖对于净土法门那一念很诚恳护法的心情。
这个地方我们把它说明一下。我们一路学过来,我们看到佛陀在启信的时候的口气,他介绍极乐世界是偏重在有为的功德。你看他讲这个依正二报,这极乐世界它这个生处的庄严,你这个受生的处所,不是在我们凡夫这种污秽的胎内,而是在七宝池、八功德水微妙香洁的莲华受生。受生以后,你的居住环境在哪里呢?在黄金铺地、这个宝树、楼阁放大光明、四宝所成的楼阁。你在极乐世界当中,你经常听到鸟语花香,喝到的八功德水特别甘美,心情不好的时候要去散步,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这种自在的境界。
佛陀在前面启信的角度当中,佛陀是详细的说明极乐世界这种有为的功德。但是他劝我们发愿的时候,他强调不退转。换句话说,因为有为的功德是共于诸天的,就是佛陀真正劝我们往生的理由,还不是前面的那种有为的境界,真正的理由是你到极乐世界以后,你在那种安乐的境界当中,你能够念念之间,成就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你那一念心,就是不断的往圣道的方向趋进,永远不再回头。就是根据这个理由,他劝我们往生。而这样的理由之所以成立,是因为环境的关系。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猎人他抓到一只六牙白象(象王),力量很大,就把这个象王送给国王,国王很高兴就送给他很多珍宝。国王就好好的养这六牙白象,它的力量很大,每次跟敌人战争的时候,六牙白象就冲在前面,一下子就把敌人的车队给破坏掉。国王当然就好好的招呼这六牙白象。平常要是有犯罪的人,就把罪人丢到六牙白象的前面,这个白象一过去,一脚就把罪人给踩死。有这么一天,白象的住处起火,仆人很紧张,赶快把白象救出来,就重新盖一个新宫殿给白象住。但是暂时把它放在僧团旁边的房子里面住。
这个白象整天听比丘诵经,哦!它的个性改变了。改变以后怎么知道呢?这么一天,有一个死罪犯,就把犯死罪的人丢给白象,它过去用鼻子闻一闻就走了。养象的人看到以后,就报告给国王知道。国王听了以后很紧张:唉呀!这个白象过去的凶性到哪里去了呢?它现在不杀人,这件事情要是让敌国知道,我们这个白象失去了凶性,那不得了,国家会有危险。怎么办呢?有智慧的大臣说:这个白象过去的时候凶性很大,现在没有凶性了,可能是它住在出家人的旁边,整天听经,所以启发了它的善心。应该怎么办呢?有办法。把这个白象移到屠夫的旁边去,它的凶性马上恢复。国王就照这么做,就把这个白象移到杀猪杀羊的旁边去,它整天通到杀猪杀羊那个哀嚎的声音,它的凶性又发作起来。你把死刑犯丢给白象,白象也是一过去,一脚就踩死他。
这个地方,从这个白象内心的变化,我们知道:我们凡夫这一念心是有所住,就是我们这一念心会受环境的影响。你在娑婆世界流转,你这一心就容易受到娑婆世界杂染因缘的影响,使令你退转。你选择到极乐世界,你这一念心就容易受到这种功德庄严的摄受,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所以释迦牟尼佛很诚恳的劝我们所有的凡夫菩萨往生的道理,就在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心情也是这个意思,「余唯有剖心沥血而已」!就是说你在选择娑婆世界跟选择极乐世界,你要好好的想一想这个退转的问题。虽然你内心有善业,是的;但是这个会退转,这件事情我们应该想一想。所以在本经当中,佛陀特别强调「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来劝我们发愿往生,这是第一个理由。再看第二个理由:
丙二、特劝净土殊胜
这个是讲他贤圣遍。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佛陀提出第二个理由说:「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说一切的凡夫菩萨,你听到前面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以后,你应该做一件事情。做什么事情呢?「应当发愿,愿生彼国。」这是什么道理呢?「得与如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选择一个国土,我们不但考虑外在环境的庄严美妙,这个国土里面的人也很重要。这个世间上的灾难,当然也有一些是天灾不可避免,但是人祸的因素最多。一个国土灾难的发生,都是跟人有关系的。所以我们在抉择一个国土,我们会考虑那个国土的人民善良不善良?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考虑因素。所以说「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也是我们往生的第二个理由。看蕅益大师的注解:
前罗汉菩萨,但可云善人。唯补处居因位之极,故云上。其数甚多,故云诸。
这个「诸」表示很多。什么叫「上善人」呢?就是等觉菩萨,才能够叫「上」,加一个「上」字。就是我们能够跟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弥勒菩萨等这么多的等觉菩萨在一起,这叫「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再看蕅益大师秽土与净土的比较,说我们在秽土跟菩萨俱会的情况:
俱会一处,犹言凡圣同居。
凡夫跟圣人住在同一个地方,互相的见闻。先看「寻常」:
寻常由实圣过去有漏业,权圣大慈悲愿,故凡夫得与圣人同居。至实圣灰身,权圣机尽,便升沉硕异,苦乐悬殊。乃暂同,非究竟同也。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
如果我们生长在没有佛出世的时候,叫「寻常」。我们有两种情况,会跟圣人暂时在一起:第一「实圣」,就是他是一种真实的情况,他还有一点「有漏业」力,我们一般说「有余依涅槃」。他已经准备要入涅槃,但是因为「过去」的「业力」还在,所以我们也可能会跟圣人接触,这是第一种情况。第二个是「权圣」,说这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