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8集 (第3/3页)
菩萨他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他已经没有业力了,他是「大慈悲愿」力,大权示现,因为这种情况,所以我们也可以跟圣人暂时在一起。
但是若「实圣灰身,权圣机尽」,等到圣人他的业力结束了、他灰身泯智了、或者菩萨示现的机缘成熟了,大家就各奔前程了,「升沉硕异,苦乐悬殊」。当然佛菩萨是超升了,我们就堕落了,这个「硕异」,就是有很大的差异,「苦乐悬殊」。我们在娑婆世界跟圣人在一起是「暂同」,暂时的聚会,不能够经常在一起。
「又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幸获见闻,亲近步趋者少。」在这个「天壤之间,见闻者少」,在这个世间上,恶人多、凡夫多,而圣人这个宝啊,还是少。所以我们能够「亲近步趋」,「步趋」就是不相远离,跟在旁边的时间也非常少,这种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因缘。前面是约佛陀没有出世的情况,再看佛世:
又佛世圣人纵多,如珍如瑞,不能遍满国土,如众星微尘。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
「佛」在「世」的时候,「圣人纵多,如珍如瑞」,当然一佛出世,千佛护持故。释迦牟尼佛他扮演佛身的机会到了的时候,十方诸佛菩萨就会示现做他的弟子、做阿罗汉、做居士,来护持他、帮助他教化众生。这个时候圣人是比较多,但是毕竟还是「如珍如瑞」,如珍宝之稀有,如祥瑞之无常,「不能遍满国土」,就像「众星微尘」这么多。「又居虽同,而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虽然大家在一起,但是在一起又能怎么样呢?各人有各人的业力。唯识学上说一水世界,我们看到一钵水,鬼神看到的是火,佛菩萨看到的是七宝的实报庄严土,就是每一个人还是在受着自己的业力。这个业感缘起,就是说各人去承受各人的业力,所以「所作所办,则迥不同」。这个是讲秽土的情况,再看净土:
今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为师友,如埙如篪,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我们在净土当中,「同以无漏不思议业,感生俱会一处」,这个「无漏不思议业」是信、愿、持名。「为师」为友,同参道友;「如埙、如篪」,这个「埙、篪」都是乐器,这两个乐器它弹奏的时候,要同时弹奏的,缺一不可。表示说我们凡夫跟圣人在极乐世界的修行,大家在那个地方,「同尽无明,同登妙觉。」
我们在娑婆世界,我们渴望圣人的出现,我们念观世音菩萨、念地藏王菩萨,哦!一时的感应,观世音菩萨会现身,现出一个卖鱼的色身、现出一个国王身、现出各式各样的色身;但是因为这种感应都是时间很短,所以我们看《感应录》,凡夫跟圣人接触的时候,在娑婆世界,大部分都是破除一时的障碍。你现在有灾难,把你破除;你现在有什么样的困难,就把这个困难去掉。很少说看到圣人成就圣道的,很少,因为时间太短了。要成就无漏的圣道,那你要跟在圣人的旁边长时间的亲近,不断不断的栽培善根,使令这个善根由生转熟,由熟脱落。所以在极乐世界它的一个特色,因为他长时间跟圣人在一起,所以能够「同尽无明,同登妙觉」,成就无漏的功德。
是则下凡众生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若谓是一生补处,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此皆教网所不能收,刹网所不能例。
「超绝」的情况是说:「下凡众生」,乃至五逆、十恶众生,在三「不退」当「中」,他能够「超尽四十一」个「因位」。为什么呢?你说他是「凡夫」,但是他「不历异生,必补佛职,与观音、势至无别」。虽然就着断惑证真来说他是「凡夫」,但是他所受用的功德,他也是一生成佛,他也是圆证三不退。就着他内心当中所受用的功德来说,他跟「观音、势至」没有什么多大的差别,也是三不退,也是一生成佛。
你如果说他「是一生补处」,但是「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就是说虽然他受用的功德是三不退,但是约着断德来说,他的确是烦恼还没有断,他还有一段努力的时间,所以你还不能说他是「一生补处」菩萨,你也可以说他是「凡夫」。就是说他的断德是凡夫,但是他受用的却是受用三不退。这种情况是,「教网所不能收,剎网所不能例」,一切的教法所不能收摄,十方的国土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况。没有这种的情况,这种情况是怎么来的呢?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提醒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说:我们这个「大事因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当中,没有一件事情是很重要的,从无常败坏的角度,你的功名、你的富贵、眷属,随时会破坏。但是成佛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大事因缘」。在成佛的过程当中,凡圣「同居」土分段生死这「一关,最难透脱」,这一关最难冲过去。虽然说我们通过了凡圣同居土,后面还有两大阿僧祇劫的时间,但至少那个时候就不容易退转了。不像凡夫退的那么厉害,会从一种广大的功德退到地狱去,造五逆、十恶,没那么离谱了。
就是我们在学佛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也不是今生才学佛,我们在学佛的舞台当中,进进退退的,也经历了很多的时间,现在还在那边流浪,就是容易退转。所以蕅益大师就讲出一个感叹的话说:「宗乘教义两融通,所悟与佛无异同,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就讲出这么一段感言说:我内心的境界,「宗乘教义两融通」;我所悟的境界,「所悟与佛无异同」,一个言教名字位的无奈。
我虽然悟到了真如佛性,但是「惑业未断犹坯器,经雨则化弃前功。」我要断除烦恼,可是我的寿命太短了,寿并不允许,没有时间,让我在未断烦恼,就死掉了。好象这个「坯器」(泥土捏好还没有烧,这叫坯。),这个雨一下以后,又变成了泥土。你好不容易把我们要做的艺术品的造形捏出来了,一场雨下来,又恢复成泥土了;你把它捏好了,又下一场雨,又变成泥土了,「经雨则化弃前功」。
所以蕅益大师讲:「从此专修念佛行,决欲现生出樊笼。」下定决心,这个生生世世流转这个生死疲劳,这个功德一次一次被死亡破坏,所以他这个地方才正式的觉悟。所以蕅益大师提出说:「吾人大事因缘」凡圣「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就是退转。烦恼会障碍你,烦恼障;你过去造的杀盗淫妄的业力会障碍你,业障;老病死也会障碍你,报障。你薄弱的善根当中,经不起这三种障碍,所以「极乐同居」土,「超出十方同居之外」。弥陀的慈悲,知道我们凡夫修行有这个问题,就安排了这么一个殊胜的同居土。
我们从这个地方,理解到生死透脱的困难,在凡夫的世界成就善根的困难,我们才能够感受到弥陀的愿力不可思议,也能感受到名号的功德不可思议,也能够感受到我们的心性功德不可思议,三力不可思议。
那么这个地方是讲到「诸上善人俱会一处」。
问:
答:「异生」就是凡夫,就是初地以前,具有无明的都叫异生,有很多的差异。这无明所创造的惑业苦,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烦恼、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业力、每一个人有各式各样的果报,没有一个人是一样的,这叫异生。
问:
答:有什么差别?从因地来说,是没差别的,都是三力所成,这是因。果地上来说,就有差别。因为在「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当中有四段的经文:「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是四段经文,依报就占了三段。生处、住处庄严就一个,这个功德庄严是约着生处、住处来说。这个地方的「彼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的果地庄严,是约着正报,就是说果报不同,把它分成四部分来说明。但是它成就的因,都是三力不可思议。但是你所成就的果报,是分在四段当中,都是再解释前面的功德。依报有三个,我们可以看一下,比如说:
第一个出现在第三十二页:「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前面的生处、住处所成就的功德,这个是三力所成。
第二个出现在第三十五页,「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约着五根五尘明受用,广泛的约五根五尘来结示这个功德庄严。这个地方的功德是指着五根五尘的受用。后面是讲这个耳根声尘的情况。
第三段出现在第四十三页:「舍利弗,其佛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这个地方是讲到有情无情同宣妙法,这个法音宣流。为什么为有这些鸟的音声?为什么会有宝树的音声?这个是三力所成。
所以这个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它有四段的结示。依报占了三段,正报占了一段。因地都是一样,但是果地有这种差别。
问:
答:极乐世界就可以成佛,成什么佛?成应化生佛?你跟阿弥陀佛抢生意。(诃──)这个法身报身的佛当然是成就了,因为到了极乐世界慢慢慢慢的,在依正二报的摄持之下,你自受用的法身功德可以成就。
但是应化身,其实一个应化身的成就,要很多准备的:你要发愿、你要跟众生结缘,否则没有一个众生愿意到你的国土去,那你怎么成就功德庄严?对不对?你一个人在那个地方待着,也不庄严,对不对?所以你要创造一期的应化身,你读读《无量寿经》。当然我们相信阿弥陀佛无量劫来早就成佛了,事实上他也在整个成佛利益众生的事业当中,他肯定创造很多的国土;但是他这个国土特别的重要,特别的为十方诸佛所赞叹。所以他这很认真的做他这一期的应化身,他把这应化身做得非常好,包括他的发愿非常圆满,他因地的时候也很认的积功累德,成就这么一期应化身的国土,也是十方世界的佛所没有的。当然这个也会过去,过去以后,我们就必须期待下一个人,这么用心的去成就应化身。
那你在极乐世界,你不可能成就应化身的,一个国土不可能两尊佛。你在那个地方要准备一下,想一想:诶,我希望我的国土当中,我的水要很干净,你对这个水很重视,就发愿:我的国土当中,我的水有什么样的境界;我的空气的品质是什么境界。那你一定要发很多的愿,然后再开始去积功累德,「成熟众生,庄严净土」,让众生跟你的善根成熟,做他的儿子、做他的父亲、做他的师长,然后慢慢慢慢跟他结缘,他们善根成熟,跟你有缘:哦,他以后念你的名号,到你的国土去受用。然后这个国土结束了,你再创造另外一个国土。
成佛以后没有什么上求佛道这件事情,看到阿弥陀佛做这个定课,没有这件事情。佛陀就是下化众生,他的事业就是一次一次的去创造国土,他出现佛身。或者他现在暂时没有因缘,有人成就佛土了,他做他的弟子,一佛出世,千佛护持,他护持别人,佛陀没有我执。他做你的弟子、做你的阿罗汉、做你的菩萨,护持别人,帮助你教化。等到我因缘成熟,该我现佛身的时候,你来帮助我,以我为主。比如说你做方丈的时候,别人做你的当家师;你做完的时候,别人做方丈,你做当家师。
所以要成就一个应化身的因缘,不容易的。成就法身是容易的,初地就有法身、就有报身;但是要成就应化身,这不是你个人的问题,这牵涉到众生的因缘,那要一段时间准备的工作,是这样子的。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里。向下文长,付在来日,回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