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第2/3页)
为止,我们每一个人的阿赖耶识当中,有善业、有恶业,有净土的业力。就是说,我们下辈子的生命,有无量的可能性、无量的可能性。到底下一辈子的果报,会出现, 什么果报,就跟「爱、取、有」有关系,爱缘取、取缘有。就是说这个业要变成能够招感性,去招感果报变成「有」,这个「有」就是这个业已经成熟,它必须有「爱取」的滋润。
如果这个爱取的方向是偏重在三界的有漏果报,它就去滋润三界的业力,使令三界的业力先得果报,那你净土的业力以后再说了,「三界枷锁,万劫缠绕」。如果这个爱取的心所,是偏重在净土的依正庄严,这个时候它会去触动你平时候念佛的业力,使令这个净业得果报。所以这个关键就是在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信愿是不是成就。
蕅益大师在前面的开示当中说:「信愿」是一个「慧行」,是一个观慧;「持名」是「行行」,是一个止。就是说我们打个佛七,我们在七天当中,万缘放下,一句弥陀念诵听,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专要他专。七天当中,会使令这个佛号在心中,「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非常好;但是这个都不能说你净业成就,不可以这样子讲。你的生命还是不决定。
要什么情况才是净业成就呢?就是你在打佛七当中,你在寂静的心当中,你能够如实的观察娑婆世界的果报体,具足了烦恼障、业障、报障。你从这个当中,真实的生起厌离娑婆的觉受,你跟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的果报体这种痛苦的相貌,你心中跟这种痛苦的相貌相应了。这个时候,这场佛七下来,可能你念佛的功夫会退失掉,你跟尘劳的接触还是恢复散散乱乱;但是因为你曾经很认真的去观察法义,所得到的那一个觉受、那种胜解,会使令你未来的生命,有决定性的变化。
所以这个智慧是不容易退转的。就是说你真正知道:你未来生命的抉择在哪里了。你真正感觉到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肯定不能在三界里面投胎。假使让我的生命在三界中再重复一次,那真是一场恶梦。你内心当中,真正对三界的果报体,生起极大的厌离、厌恶;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生起极大的好乐,表示你的净业成就了。就算你的念佛力量并不是很多,乃至一念,亦决定得生,因为你那个强大信愿的摄持。
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的慈悲,特别的提醒我们:修净业者,对这样的观念不可以不知道、不可以不知道。蕅益大师提出这样的观念,他引用其他的经典作证明,他说:「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不但是《阿弥陀经》强调信愿,大本的阿弥陀经,就是《无量寿经》也强调「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这当中以发菩提心为最重要。这句佛号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这句佛号也是人天的福报。所以说,这两个观念是一致的。
换句话说,佛号的功德再大,也必须有信愿的引导,才能够把佛号的功德,真实的表达出来。所以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讲完信跟愿两科以后,他提出了这样的说明。这个是讲到「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我们思惟极乐世界是好梦者也,极乐世界醒梦者也。内心当中生起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一个坚定的愿力,这是这一科的大意。我们看「正宗分」的最后一科「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乙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分二: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丙、今初
这个信愿是一种方向的引导,这个执持名号是一个正式的修行方法,执持名号来确定我们的修行方法。这当中分两科:「初、正示无上因果;二、重劝」。先看第一科「初」,说明净土的「无上因」跟「无上果」,看经文: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这段经文,我们根据蕅益大师后面的一个解释来分判,他分成两部分:第一个是总标,第二段是一个别示。总标是「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把净土无上的因果先标出来。佛陀招呼了「舍利弗」说:什么是极乐世界的无上因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这是无上因。
换句话说,我们一路的学习过来,我们知道极乐世界的果报,不管是依报、正报,是如此的殊胜。当然它的因地是「不可以少善根」、也不可以少「福德」。换句话说,它一定是一个多善根、多福德的「因缘」所成就的。
所以它的无上因,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是这个意思。「不可以少」,换句话是「多」。这是一个无上因。那无上果呢?「得生彼国」。净土的果,不是求人天福报,也不是求神通,而是能够往生净土。
这个是「总标」,接下来「别示」。这个无上的因果,再把它各别的解释,什么是无上因呢?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既然是多善根、多福德,什么是多善根、多福德呢?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不管是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你能够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心的执持这个名号,「若一日……若七日」,达到「一心不乱」,这个是多善根、多福德。它的无上果,是「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跟诸大菩萨的「现前」。这个时候,「是人终时」,保持「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所以净土的果,虽然我们在念佛的时候,也能够使令我们业障消除、福慧增长。但是这个不是正式的果,这是一个花报而已。
从这个经文上来看,净土正式的果报,是临命终的时候,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这才是我们真正的果报,这个才是一种无上的、决定性的果报。这是简单的消文。
我们看蕅益大师的解释:第一段是「正释」,正式的说明;后面「破疑」。先看「正释」,「正释」当中分成五段:第一段是「总释无上因果」。「总释」当中又分成「明因」跟「明果」。先看「因」的部分: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种种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
刚开始蕅益大师先解释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既然往生净土是要多善根、多福德,我们首先要确定什么是善根、什么是福德。
「菩提正道名善根,即亲因。」这个「菩提」就是智慧,般若波罗蜜。智慧使令我们息灭生死、趋向涅槃的正式道路,所以它是「正道」。就是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五度,如果没有如实智慧的抉择、引导,这五度它是不能趋向涅槃,不能所谓的波罗蜜,它只是一个善法。
所以真正的「善根」,应该是指菩提的智慧,一种正确的抉择。「种种」的「助道,施、戒、禅等名福德,即助缘。」我们在六度当中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这是一种福德的资粮,这是一个成佛的助缘。一个是成佛的「亲因」,一个是成佛的「助缘」。
先解释「善根福德」的定义,这以下再正式说明「往生正因」:
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人天有漏福业福德少,皆不可生净土。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
这个地方,蕅益大师就把因果作一个简别。佛法的因缘观,是建立在「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的空性上。说一切法毕竟空,这个生命是怎么出现的呢?生命是因为如是因,所以有如是果,因果相随顺而出现。
现在我们要很认真的判断,前面我们所学的这一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国土,应该用什么因地,才能跟它相随顺呢?我们知道前面的净土国土,它的空间上是一个广大无边的依报国土。极乐世界的国土,它是一个无量无边的广大国土,生极乐即生十方世界,它是一种空间无碍的境界。极乐世界的时间,它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就是说你在极乐世界,得到这个果报体,是无量无边阿僧祇劫的寿命,它是一个长远无尽的正报寿命,它是时间无碍。所以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是一种时空无碍的称性功德。
首先我们必须把这个果报先确认,才知道什么因地能够跟它相随顺,它是一个时空无尽的果报。换句话说,你的因地也要时空无尽,才能够跟它相随顺。这样子我们就能够判断什么因地足以庄严净土。
先看二乘人的善根,「声闻、缘觉、菩提善根少」。假设我们今天修四谛、十二因缘,这四谛、十二因缘主要的内涵是修我空观。这个「声闻」人他的心情,是一个出离心,就是观察「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他刚开始心中的愿力,是一个要出离三界、要成就偏空涅槃的思想。所以以这个出离心,他修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