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29集 (第3/3页)

空观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由这个空的智慧来抉择他的色、受、想、行、识。他观察这个色、受、想、行、识,都是剎那剎那的生灭变异,虚伪无主,无常故苦,苦即无我。从无我当中,把这一念颠倒的心,引导到空性的真理相应。这个时候,他无量无边的生死业力,就全部都息灭停下来了。

    这个时候,他的生命状态就进入一种灰身泯智的境界。色身不可得,内心的分别也不可得,我们称为偏空涅槃。说这个人他在三界消失掉了,你在净土中也找不到这个人。这个人到哪里去了呢?灰身泯智了、灰身泯智了。

    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鹿头梵志,这个鹿头梵志他从声音当中,就能够知道很多很多的差别因缘。有一天佛陀在坟场遇到鹿头梵志,佛陀就说:鹿头梵志啊,你把这个骨头看一看,这个人是怎么回事呢?鹿头梵志拿这个骨头,敲敲几下听这个声音说:哦,这是女人的骨头,因为造了很多杀盗淫妄的罪业,现在到饿鬼道去了。佛陀说:「如是,如是。」佛陀又捡了一块骨头给他:这个人怎么呢?他敲一敲说:哦,这是个男人,做了什么事,又到哪里去了。佛陀也说:「如是!如是!」

    最后佛陀慎重的挑了一个骨头说:你看看这个人到哪里去了?他一敲,他不知道这个人到哪里去了。佛陀说:这是一个阿罗汉的骨头(诃──),你找不到他的去处。这阿罗汉前一念灭,下一念就入无生忍了,他在三界当中,已经不来了。「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他已经入了偏空涅槃。

    所以声闻人他的整个因地,是以空性为究竟义,他并不追求这种无量生命依正二报的庄严。他以空性相应的因地,怎么会出现广大依正二报的国土呢?这因果是不相随顺的。所以「声闻、缘觉」的「菩提」是不可以往生净土的,因为因果不相随顺故。

    第二个「人天有漏」的「福业福德少」。现在以这个人天的果报来看,这个五戒、十善、布施、持戒的这种功德,可不可以庄严净土呢?这个地方的意思是说:我们凡夫的心情,在操作布施、持戒这些善法的时候,心中是有所得,因为他不修我空。因为有所得的缘故,使令这样的善法就有限量、就有限量。比如你看这个人他很有钱,三十年后破产,他的福报就是三十年。假设说这个人生天了,经过几千年以后,破坏掉了,又掉下来了。

    就是说我们在布施、持戒的时候,我们的心中是有所得,所以使令这个福报不能够遍满广大。

    《金刚经》上佛陀问须菩提说:「东方虚空,可思量不?……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须菩提说:「不也!世尊。」佛说:「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换句话说,我们今天要成就称性的功德,要成就时空无尽的依正二报的国土,一定要无住相布施,这种人天种性的人是做不到无住相布施的。

    所以我们在凡夫位,我们不可能创造出称性的功德,不可能。蕅益大师说:要成就称性的功德,起码要圆教五品观行位,圆伏五住。他虽然没有断烦恼,但是他对真如法性的胜解,能够调伏三界的爱取、调伏界外的无明,而内心当中跟真如法一种相似的相应,然后修六波罗蜜。这个时候圆教五品观行位所修的善法,念念之间成熟众生,庄严净土,他开始庄严净土了。他的每一个善法已经为他以后的净土铺路了,要到圆教五品观行位。

    所以我们这样子看:不管是二乘人的偏空、人天法的着有,这样的善法,都不能够创造这么一个时空无尽的净土,是不可能的事情。那我们现在想到净土去,怎么办呢?

    「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

    就是说我们今天有「信愿」,这个叫多善根,因为这个信愿是一种智慧的抉择。为什么你有信愿呢?就是你透过你智慧的观察,厌离娑婆、欣求极乐。这个名号是一个福德,因为名号的本质是无量光、无量寿。无量光所以创造这个空间无量的国土,无量寿成就无量正报的寿命。就是说我们以信愿跟无量光寿的这个福德一接触,这个时候,念念之间都是多善根、多福德,乃至「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这个净土当中,必须简别两件事情:

    第一个它简别人天有漏福报,因为人天的有漏福报,他的空间、他的时间是有限量的,是有漏的,他受强大的业力所束缚,这个要简别的。这种虽然是有相,但是他是有烦恼、有罪业、有老病死,有烦恼障、业障、报障的系缚,这个我们必须简别的。

    第二个净土也要简别二乘的偏空涅槃,虽然偏空涅槃当中,没有烦恼障、没有业障、没有报障,但是可也没有依正二报。这个也必须要简别。

    而一般的净土,要能够成就净土的一个正报的寿命、依报的国土,那一定要圆教五品观行位的称性功德。所以我们看十大愿王,十大愿王正是称性功德,它说:礼敬诸佛,乃至普皆回向,它每一个法门都要跟愿王相应。什么叫愿王呢?「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空间无碍。我这个礼拜,这个空间呢,「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礼拜无有穷尽」,空间是无障碍的,遍十法界的。时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时间无碍。

    所以说这个十大法门,礼拜乃至回向之所以称为愿王,是因为它每一个法门在操作的时候,都跟时空无尽的愿力相应,都跟真如法性所发动的称性愿力相应,才能够念念之间成就佛陀的正报、依报庄严。这是约自力法门。你凭自己的本事,去庄严你未来正报的寿命、依报的国土,谁也帮不了你。这当中你还必须称性起修,你要先明白真如佛性,然后依止真如佛性再去创造功德。

    而净土法门的特色,是佛陀将无量无边的光明、寿命的福德资粮,摄持在这个佛号上。我们「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多善根福德」,这当中有弥陀的本愿加持在里面,所以这个地方是不同的地方。

    这个地方是讲到无上的因,就是往生的正因。什么是往生的正因呢?就是「信、愿、执持名号」。再看往生的果报:

    故使感应道交,文成印坏。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行人心识,不往而往,托质宝莲也。

    这个净土的果是「感应道交」。「感应道交」是说,我们从因缘上观察,有十法界的差别。佛有佛的功德庄严,凡夫有凡夫的惑业苦,这当中是有界限的。每一个人的身心,有自己的活动范围。但是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讲出一个很重要的话说:这净土门是怎么回事呢?

    「以信愿持名为能感,弥陀大悲愿力为能应,感应道交,自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

    这个净土法门的特色,以凡夫的信愿持名为能感。我们这个信愿持名有招感性。招感谁呢?弥陀的大悲愿力为能应。这个时候,我们凡夫的心,因为忆念名号的关系,跟弥陀的大悲心感应道交,两个道路,凡夫的心跟佛的心就接触了。这个时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自然蒙佛接引,带业往生。是这样子的,就是能感跟能应两个道路接触了。

    这样的情况,讲一个譬喻:「文成印坏」。古时候的文字,没有铅字打字,是用蜡做成一个印。这个蜡印里面有文字的模型,将它打在这个沙里面,这个文字成就了,而这个蜡同时也坏掉了。所以古人说:「临终在定之念,即是净土受生之念。」就是我们临命终的时候,一句佛号具足无间念、无后念,信愿专持名号,这个时候前一念在娑婆世界灭,同时下一念在极乐世界莲华化生,就像文字成就的当下,蜡印也坏掉一样。

    所以这当中的感应道交怎么说呢?从能应的角度来说,「弥陀圣众,不来而来,亲垂接引」。「弥陀」与诸「圣众」从本性上来说是没有活动的,但是从因缘上还是来了,以大悲的愿力「而来,亲垂接引」。

    我们凡夫的这一念「心识,不往而往」,虽然在自性上来说,没有所谓的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但是从因缘上还是去了,「托质宝莲」。这样子来说,就是我们凡夫的心识跟弥陀的大悲心,在临命终的时候感应道交。

    所以我们要注意:我们念佛正式的果报,是在临终的往生,这是正式的果报。所以它「文成印坏」,这个「印」指的是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我们娑婆世界的寿命死掉以后,这个「文」字「成」就,这个文字成就是指极乐世界的莲华正式化生。

    为什么能够化生呢?不是我们自己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的力量庄严,而是感应道交的关系。这个感应道交讲一句白话,就是佛力加被,弥陀本愿的摄持。就是我们这一念心跟弥陀的本愿功德力要相应,然后得到弥陀本愿的摄持。这个是他力法门的加被,这个是无上果,是这个意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