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0集 (第2/3页)

持」,你听到这句佛号以后,生起了信、生起了愿,这个叫做「闻慧」,是这样的一个标准。

    你虽然听到了,但你「不」相「信」;或者相信这句佛号功德很大,但是你又「不愿」到极乐世界去;那跟「不闻」是相「等」的,「虽为远因,不名闻慧」,这样子就不能构成净土的一种闻慧。所以「闻说阿弥陀佛」这句话的标准是在这个地方。什么是「闻说阿弥陀佛」呢?就是你听到阿弥陀佛这个广大依正二报的功德、名号功德以后,你能够深信发愿,这句话叫做「闻说阿弥陀佛」,就是这当中的「闻」具足了信跟愿的功德在里面。接着我们介绍思慧──「执持名号」:

    执持则念念忆佛名号,故是思慧,然有事持理持。

    这个「执持」就是用手去抓住一个东西,不令它丢掉,叫做「执持」。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这一念心「念念忆佛名号」,我们这一念心专注的、相续的去忆念弥陀的名号,这个叫做「执持名号」。前面的「闻」只是信跟愿,没有采取任何的行动;这个「思慧」就更进一步,他已经正式在修行了,开始在心中一句一句的去操作心中的佛号,「一句弥陀念诵听,十句成片三三四」,一句佛号在他的心中,一句接一句的,就像这个泉水一样,不断的涌出来,这个叫做「思慧」。这个思慧有「事持」跟「理持」的差别,先看「事持」:

    事持者,信有西方阿弥陀佛,而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

    这个事相的执持就是说,这个人也是很难得,他相「信有」,这个「有」就是存在,有「西方阿弥陀佛」,他内心当中很诚实的相信,「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他相信。但是他这样的相信,是一种事相的相信,没有把这种相信的境界,会归到现前一念心性。换句话说,他相信离开了一念心性,另外有一个极乐世界,这个极乐世界跟我们这念心,完全是不相干的,心外求法,是这个意思,就是「事持」。

    这种情况,他为什么会相信呢?因为他「未达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个地方是净土宗一个很重要的观念。《观经妙宗钞》很详细的解释这两句话,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说明。这句话的一个观念,「是心」这个「心」指的是现前一念心性,也就是我们现前一念明了分别的心性。这个「作佛」是讲修德,这个「是佛」是一个性德。我们这一念心基本上有两种功德:

    第一个是「作」,这个「作」就是造作,它不是在一种寂静的状况,它是在那个地方活动。是在什么境界活动呢?「作佛」,它是在佛的境界活动。这一念心,或者观想、观像弥陀的相好,或者忆念弥陀的功德,或者是忆念弥陀的名号,就是说他这个一念心在阿弥陀的境界活动,在这个地方思惟观察、观察思惟,这叫「是心作佛」,这一念心有一种修德。

    这样子有什么好处呢?「是心是佛」。他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活动的当下,他这一念心就有事情要出现了,就是这一念心念念成就佛的功德庄严。「是心是佛」,这个「是」者,成就也,他这一念明了的心性,就在它活动的当下,它就创造了一种七宝池、八功德水,依正二报的功德庄严,就在佛境界活动的时候,念念成就,就是他的自性功德表达出来,就「是心是佛」。这个「是心是佛」是性德的彰显,这个「是心作佛」是修德的造作。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作一个简别,他说:如果你只强调「是心作佛」,而不强调「是心是佛」,说「是心作佛」,但是你不知道「是心是佛」,这样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就是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造作,这个功德不是我内心出现的,是另外有一个功德,这心外求法,执事昧理。如果你强调「是心是佛」,而忽略了「是心作佛」,这个是执事废理,自然外道。我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但是你内心当中本来就是佛,你不在佛的境界操作,他的性德彰显不出来。所以这两句话必须同时具足。

    所谓的「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性修不二。」就是说我这一念心在佛的境界操作,也由我这一念心念念成就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简单的说「妙因妙果,不离一心」。不管是因地的造作,不管是果地的成就,都是由我一念心所造作、一念心所显现。就是说这个「事持」的人,他不能明白这样的一个道理;但是他也非常难得,「但以决志愿求生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他说:离开我这一念心,佛当然不可能存在我的心中,因为我的心是如此的污秽,如此的烦恼障、业障、报障,佛是这么光明的境界,怎么会存在我的心中呢?那他存在哪里呢?他存在十万亿佛土之外那么遥远。

    没关系,我也是愿意去,我「决志愿求生故」。那个心情「如子忆母,无时暂忘」,就像一个流浪在外的儿子,离开了家庭,三餐也没饭吃,做乞丐,风吹雨打,也没有一个房子可以遮蔽。他内心当中,不断的忆念他的故乡,乃至他的母亲一样,像这样的一个心情。这种人基本上,他的念佛是一种信心,信行人。他这个信的建立,我们讲三力不可思议,他偏重在佛力跟法力──本愿功德力的摄持跟名号功德力的加被,他对这个自性功德力是不能明白的,不能明白自心本具无量的功德,不能明白这个道里,所以叫「事持」。

    理持者,信西方阿弥陀佛,是我心具,是我心造。即以自心所具所造洪名,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

    这个人圆满的相信三力不可思议,他相信「信阿弥陀佛」是真实的存在。阿弥陀佛存在哪里呢?「是我」内「心」当中本来「具」足,无量无边的弥陀依正二报的功德,是我内心本具,性德。我怎么去受用呢?也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去创造出来。就以内「心」当中「所具」足的功德、所创造的这个名号,「为系心之境,令不暂忘也」。他整个修行的操作当中,他都是法法消归心性,妙因妙果,不离一心。

    我过去认识高雄的一个居士,这个居士他是一个很有信心的佛教徒,对三宝的护持不遗余力。有一次这个居士组团到大陆去朝礼四大名山。他们朝礼四大名山的方式,就是到了一个道场以后,距离约几百公尺的地方,三步一拜的拜上去,非常的虔诚。他去了一个月回来,那个时候我去看他,我说:你这一次去朝礼四大名山、参访善知识,有什么样的心得呢?他说:他有一个很大很大的心得。

    怎么回事呢?他说:他有一天到了一个道场,那个时候天气非常寒冷,路况也非常不好,都是石头路;但是他坚持要三步一拜拜上去,拜得整个脚都破掉了,但是他们还是虔诚的拜下去。一直拜、一直拜、一直拜,拜到最后到了山门口,他拜下去的时候,他头一抬起来,看到山门写了四个字:「莫向外求」。他内心当中很大的感动跟冲击,那时候他心里面就生起很多很多的智慧。

    他说:我从台湾坐这么远的飞机来到大陆参访善知识,三步一拜的求佛法的开示,原来「莫向外求」。「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原来无量无边佛法的功德不必向外追求,就在你的内心当中,你怎么去操作它,它就在你一念心性当中,「莫向外求」,善知识莫向外求。这个居士回来以后,他的修行就改变了,他很少出去攀缘(哈哈),而在家里的佛堂里面,念念的创造广大的功德。

    所以说我们明白了「理持」以后,我们会知道极乐世界无量无边的功德庄严,不离开我一念心性之外,是我心性本具,是我念佛的当下,念念成就。这个时候对我们的心中有很大的加持力,不管它十万亿佛土、二十万亿佛土,这个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距离不能障碍我们。这个时候,他信心的建立,就不完全只是心外求法,本愿功德力、名号功德力,他也相信自性功德力。

    「信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他不但对于外在佛力的加被有信心,他更对于他这一念心性当中,本具无量无边的功德也有信心。能念的心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本自不可思议,这两个不可思议他都相信。这个人就是理持,他就能够达到更高的功德,是这两个差别。再看「修慧」,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一日至七日者,克期办事也。利根一日即不乱,钝根七日方不乱,中根二三四五六日不定。又利根能七日不乱,钝根仅一日不乱,中根六五四三二日不定。

    「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是一种「修慧」。前面的思慧,它是一个散乱心的状态,不管是事持、理持,还是在散乱心。这个「修慧」是一种专注心,心一境性。「克期办事」(这个「克」字没有打)这个「克」就是限定,限定一定的时间,来承办这个生死大事。「一日至七日」一心不乱,这当中有两个解释:

    第一个是约着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一天就达到「不乱」;「钝根」人要「七日」才能「不乱」;「中根」的人,「二、三、四、五、六日」才能不乱,不一定。所以,「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乱」这个经文也可以解释说:他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有三种根性的差别。

    其次,是就着他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说「利根」的人,能够保持「七」天,这个佛号在心中「不乱」,一心而且不乱;「钝根」的人,保持「一」天「不乱」;「中根」的人,「六、五、四、三、二日不定」。这两种解释,一个是成就一心不乱的时间,一个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不过一般的解释偏重在第二种解释,就是保持一心不乱的时间多。

    再看「一心不乱」,蕅益大师分成两部分,先解释「一心」,再解释「不乱」。看「一心」:

    一心亦二种。不论事持、理持,持至伏除烦恼,乃至见思先尽,皆事一心。不论事持、理持,持至心开见本性佛,皆理一心。

    我们在因地的时候,不管「事持、理持」,总之你把这句佛号的操作「持」到「伏」,这是一种状态,把「烦恼」给「伏」住了;其次「除」,把烦恼给消灭了,消灭「乃至」到「见思」脱落,这都是「事一心」。所以这个「事一心」,蕅益大师判定的范围非常广大。就是你最低标准,能够折伏现行烦恼,就是伏,伏烦恼,这也是事一心;最高达到见思烦恼的脱落,这也是事一心。这个范围很广,从凡夫的折伏现行烦恼,到圣人的见思脱落,这一个大范围都叫做事一心。

    「理一心」不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