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1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1集 (第2/3页)

    问:天奇毒峰诸祖,皆主参念佛者是谁,何谓不必参究?

    这当中有一个问题:明代的这些大禅师,比如说「天奇」禅师、「毒峰」禅师,这些都是临济宗的大德,他们提倡「念佛者是谁」。蕅益大师你为什么说「不必参究」呢?你这样子是不是跟祖师的思想相违背呢?

    这个「念佛是谁」啊,他在念佛的时候,他这一念心在运用的时候,他的重点不是在这个「佛」字,他的重点是在这个「谁」字──「谁」在念佛?假借我们在念佛的过程当中,跟这一念心的活动啊,去观察这一念心的本来面目,是这个意思。观察我为什么能够念佛?从这一念心当中,一直观进去,观到他内心的深处──那一念真如本性,是这个意思,这是一个回光返照的功夫。看蕅益大师怎么回答:

    答:此义即出天奇诸祖,前祖因念佛人不契释迦彻底悲心,故傍不甘,直下诘问,一猛提醒,何止长夜复旦。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苦欲执敲门瓦子,向屋里打亲生爷娘,则于诸祖成恶逆,非善顺也。

    「不必参究」这个思想呢,事实上跟「天奇」祖师是相随顺的。怎么说呢?因为祖师看到我们「念佛人」,不能够明白佛陀的「悲心」,佛陀出世的本怀是要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佛陀出世的目的,并不是显现他的神通、他的功德;而是假借种种的方便,引导我们每一个众生,能够好好的回光返照、好好的检讨我们现前这一念具足无量无边功德的心性。但是我们一般念佛人,只是心外求法。所以祖师慈悲,提出一个这样的公案:念佛是谁?目的就是「直下诘问,一猛提醒」,提醒我们:你在念佛的时候,你稍微注意一下「你为什么能够念佛」?哦!原来我有现前一念心性、有一念跟诸佛同体的一念心性。祖师大德是这样的心情,否则的话「何止长夜复旦」!我们怎么去停止无明的长夜?怎么去「复旦」?怎么去恢复我们本性的光明呢?

    禅宗的根本思想,就是「即心即佛」。什么是佛?你这一念心就是佛。换句话说,我们讲一念的迷,就是生死浩然、就是众生,一念的悟就是佛,这是大乘的不二思想。禅宗它提出这样的公案,主要的就是说:你在念佛之余,你也不妨体验一下,你这一念心性,它的本性跟诸佛是无差别的,你不妨有这样的体验,这是禅净双修的意思。但是「我辈至今日,犹不肯死心念佛」,我们到现在还「不肯死心念佛」,还是在那个地方参「念佛是谁」啊!讲一个譬喻,就好象拿「敲门」的「瓦子」这个瓦片,拿到「屋里」去伤害「亲生」的爹「娘」。

    这意思就是说:你在那个地方打妄想,念佛是谁?想了半天也想不出个所以然,增加你的妄想、增加你的生死业力,根本就不合乎你的真如本性,只有增加无明的势力。所以这个参禅的功夫,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的。所以你对「祖」师这样的一个心情、这样的用意,反而是「恶逆」,而不是随「顺」。因为祖师说「念佛是谁」,本来是对我们有所帮助,结果你在那个地方打妄想,反而是违背了真如佛性,在这个心中多一层的妄想。

    这个法门有时是一时的对治,有时是恒常受持的法门,祖师有时是一时的对治一下,让你体验一下「念佛是谁」;但是如果你老是去注意「谁」字,那你就不是构成净土的正行。因为你老是注意这个「谁」字啊,你虽然嘴巴念佛;但是你对这个佛号没有信愿行三种资粮,完全没有。没有信心、没有往生的愿力、也没有一个行的专注力,你只是注意那一念心,这样子就违背了祖师的真实义了,是这个意思。再看第二段:

    兼破不肯死心

    进问:此在肯心者则可,未肯者何得相应?

    一个「肯心」念佛的人,你这样子讲他当然就同意了;如果他不「肯」念佛,怎么办呢?

    曰:噫,正唯未肯,所以要你肯心相应。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此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也,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蕅益大师说:就是因为你不肯「肯心」念佛,所以才告诉你前面的开示。就是说前面的话,是针对你不肯肯心念佛而说的。为什么呢?「汝等正信未开,如生牛皮不可屈折。」事实上你到现在还在那个地方参「念佛是谁」,表示你对于「即心即佛、是心作佛、是心是心」这样的信心还没有建立,这样的理解还没有成就。「如生牛皮不可屈折」,就是这个牛皮没有烤过,不能做皮鞋、也不能做皮带,什么功能都不能做。同样的一个牛皮,经过烤过呢,能够创造很多很多的功能。你这一念心那个法执、我执那么坚固啊,你参一辈子也没有效果。

    所以「当知有目者,固无日下燃灯之理。而无目者,亦何必于日中苦觅灯炬」呢?一个有眼睛的人、一个开悟者,他当然不可能在光明之下又去燃灯──念佛是谁,去找那个谁!念佛的就是你这一念心嘛,你这一念具足无量无边性德的这一念心性。所以你念佛的当下,你当下就是能念的心力本自不可思议、所念的佛号不可思议;你为什么要多一个「谁」,多出这个妄想呢?所以说你本来就是在太阳之下,又去燃灯,这不是头上安头吗?多了一个妄想。「无目者」,你不明白这一念心的功德不可思议,那也可以,你就观想「我是业障凡夫,绝不能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也是行的。所以说没有眼睛的人,也不必在「日中苦觅灯炬」。就是虽然你相信你是业障深重,但是你业障深重的这一念心,也真实不可思议;虽然你不明白,但是它的本来面目,还是具足无量无边的功德,虽然你不敢承当。说你是一个乞丐,你不敢承认你是大富长者的儿子,但是你还是大富长者的儿子,这个事实是不能改变的。

    所以不管你开悟也好、不开悟也好,只要你真实的念佛,你内心的功德力就自然显现。所以引证,「大势至法王子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在这个《楞严经》上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必假借其他的方便,换句话说,你能够好好的念佛,不必假借观想、参究,自得心开,这个是「一行三昧中大火聚语」,这样的法语像大火聚,「敢有触者,宁不被烧」!

    我们如果注意一下,我们中国佛教的历史,中国佛教在南北朝的时候,它偏重在翻译经典。中国佛教真正的发扬光大是在唐朝。唐朝的佛教之所以发扬光大,是因为宗派的建立──八宗的建立。每一个宗派根据它的经典,抉择出他们宗派的修行方法。但是中国社会的动荡,每一个朝代的替换、战乱,慢慢慢慢很多宗派就没落了。唯识宗是第一个没落的,这个人材一雕零,这个法就没落了。唯识宗、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在唐朝以后就慢慢没落了。

    到了蕅益大师明末的时候,可以说在八宗当中,如果我们注意一下佛教史,有两个宗派是一直不没落的:一个是禅宗,一个是净土宗。这两个宗派一直兴盛,从唐朝一直兴盛到明末,修行的人非常多,成就的大德也非常多。之所以这样子,禅宗跟净土宗的大德就有很多辩论的问题出现。

    这个「念佛是谁」,其实这句话主要是禅宗的修行方法。我们在念佛的时候,我们是不会参究念佛是谁的。关于这一点,莲池大师提出了四料简,我们把它解释一下。莲池大师本身也是参禅开悟的,他提出四料简,来抉择参禅跟念佛的差别相。

    他第一个问题说:「即心是佛,为何舍此念彼?」禅宗说:你这一念心就是佛,一念不生即如如佛,「即心是佛」,你为什么不好好的忆念你这一念清净心,要「舍此念彼」?你放弃了你现前一念的清净心,去念十万亿土的佛呢?为什么要这样子呢?禅宗的大德就提出这样的问题来问净土宗的大德,说「即心是佛,为何舍此念彼」?

    莲池大师回答说:这个净土法门念这个佛呢,正是要开显你的自性佛。因为我们这一念心性,有无明的遮障不能开显,所以必须假借念佛的因缘,来开显我们的自性佛,所谓的「托彼名号,显我自性」。所以念佛正是有助于开显我们的自性佛。假设我们完全不假借他力的加被,那变成了执理废事。理上是佛,但事实上你内心当中有无量无边的烦恼障碍你、有罪业障碍你、老病死的果报障碍你,还是不能突破。理上是佛,事实上完全是凡夫的功能,他内心当中所表现的是惑业苦,那不是凡夫的功能吗?所以你说即心是佛,这样子是执理废事,这第一点。

    第二个「为何不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好,我念佛可以啊,我应该像《华严经》的「法界观」,普念十方诸佛,普遍的求十方诸佛的加被,应该是这样子的!为什么我单单念阿弥陀佛呢?就提出这个问题。既然要求佛力的加被,来帮助我们破除障碍,应该普遍的念十方佛。

    莲池大师回答说:「末世众生心思杂乱,令念一佛使心专一。」说这个「末世众生」啊「心思杂乱」,所以释迦牟尼佛慈悲,要我们专心的念一尊佛,使令我们内心当中容易专一、容易成就三昧,是这个意思。你普遍的忆念十方诸佛,对我们没有帮助的。你一定是要能够制心一处,才能够无事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