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阿弥陀经要解 >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第33集 (第2/3页)

个是约「诸佛」。这种「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跟我们凡夫有什么关系呢?

    又行人信愿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功德,故亦曰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

    前面讲到极乐世界的功德,我们凡夫在「信愿持名」的当下,一句弥陀念诵听,我们以一念归依的心、发愿的心,来忆持这句佛号。在念念当中呢,「摄佛功德,成」为「自」己的「功德」。

    换句话说,我们在念佛的当下,我们内心当中,也就念念的成就「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个「功德之利」就会透过佛号的运转,我们内心当中也能够生起这样的「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个跟我们有关系的。前面是讲佛陀准备好的一个「功德之利」;这个地方是指──透过我们信、愿、持名以后,这个「功德之利」变成我们内心的功德,是这个意思。

    下又曰诸佛不可思议功德,我不可思议功德,是诸佛释迦,皆以阿弥为自也。

    这个地方是指佛佛道同,后面会讲到,所谓诸佛的不可思议功德、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之利,其实这个都是道同,都是同一个理性、同一个真如所表现出来。没有两个真如,只是因缘的不同。

    这个地方这样子讲,「舍利弗,如我今者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这个「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之利」,释迦牟尼佛赞叹这个功德,蕅益大师的意思是两方面:第一个,阿弥陀佛本身所成就的功德,他所准备的功德;第二个,我们众生透过持名,我们内心当中所成就的功德。这两个功德,释迦牟尼佛都赞叹,这两个功德都赞叹。这个不可思议,不是我们一般凡夫的意识分别心所能够想象的,不可心思口议的。这个是佛陀对这件事情的赞叹。

    一个法门释迦牟尼佛赞叹已经非常不得了了,这下面就是这个法门不是释迦牟尼佛赞叹而已,六方诸佛同时赞叹,六方诸佛对这件事情──对阿弥陀佛所成就的功德赞叹,对一切凡夫能够信、愿、持名,在他的苦恼心中,也能成就这样的功德,六方诸佛也是赞叹。这以下先引「东方」:

    戊一、东方

    东方亦有阿閦鞞佛、须弥相佛、大须弥佛、须弥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个「东方」佛,以下举出几个,我们先解释「阿閦鞞」,这个地方蕅益大师解释:

    阿閦(音同触chù)鞞,此云无动。

    这个地方是赞叹佛陀的智慧。佛陀的这一念心,他能够不为八风所动。我们凡夫的心有取着,别人赞叹我们,我们非常欢喜;别人毁谤我们,我们内心当中非常沮丧:我们内心当中会被外在的境界所牵动而有变化。佛陀的内心跟境界接触的时候,他能够不为八风所动,因为他有般若波罗蜜的智慧,这个地方是赞叹佛的智慧。

    佛有无量德,应有无量名。随机而立,或取因,或取果,或性,或相,或行愿等。虽举一隅,仍具四悉。随一一名,显所诠德。劫寿说之,不能悉也。

    佛陀是万德庄严,他的因地也是无量无边的因,所以他果地的功「德」也就「无量」无边的果。当然他也「应」该「有无量」的「名」称,但是「随」着「机」缘,他有所偏重:或者偏重他「因」地的本愿、或者偏重他「果」地的功德、或者偏重在「性」。这个「性」指的是内在的本性,特别指的是智慧。

    比如说这个须弥光佛,这个「光」,在经典里面这个「光」,有两个:一个是指身相的光明,一个是智慧的光明。如果是赞叹他内在的本性的话,这个「光」指的是智慧;如果是赞叹外表的话,或者是相,外在的形相,比如说须弥相佛,赞叹这个佛陀所现的应化身啊,特别的高大,像须弥山一样──须弥相佛、大须弥佛,这个是以他的相来立名。或者是赞叹他内在的本性,或者赞叹他外在的形「相」,或者是赞叹他的「行」或「愿」。

    「虽举一隅」,这个「隅」是一角,一个正方形的一个角,就是随便赞叹他的一个名号,都「具」足「四悉」檀的因缘,都能够使令众生欢喜、生善、破恶、入理。所以「随一一名」来「显所诠」的功「德」,事实上「劫寿说之,不能悉也」,这只是一个代表,这个名号只是一个代表。再看「东方」的「恒河沙」:

    东方虚空不可尽,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略举恒河沙耳。

    赞叹阿弥陀佛法门的佛陀,这个地方说这个「东方」,举这个东方啊,其实「东方」的「虚空不可尽」,所以这个住世的「世界亦不可尽。世界不可尽,住世诸佛亦不可尽」,这个地方只是「略举恒河沙耳」。这个「恒河沙」,这个恒河是印度的五大河之一,是广大的河。这个恒河的沙非常的细,所以说这个恒河的沙表示非常的多,一定是非常的多,就像恒河沙滩上的沙这么多的佛。蕅益大师说这是「略举」,只是略举而已。

    这个地方是讲「恒河沙诸佛」,表示相当的多。这些佛呢,「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这个「其国」,古德解释什么是「其国」呢?「本所住国」(根本的本),他所安住的国土,他本所住国。就是每一尊佛,他有他教化的一个国土,他们就在自己的国土当中,「本所住国」。他们在本所住国,「出广长舌相」,我们看蕅益大师解释:

    此等诸佛,各出广长舌劝信此经。而众生犹不生信,顽冥极矣。

    这些「诸佛出广长舌」相,来「劝信此经」,如果「众生犹不生信」,那真的是「顽」固…这个「冥」是愚痴到了极点。因为这个法门它的出现,要很多很多的因缘,一个这么殊胜的国土要成立,表示这一尊佛在因地的时候,他要花很多很多的精神体力,才能够成就这一期的果报。我们一般的众生善得人身,遇到净土法门的住世,遇到这个法门又不相信,那真的是顽固愚痴到了极点。

    常人三世不妄语,舌能至鼻。藏果头佛,三大僧祇劫不妄语,舌薄广长可覆面。今证大乘净土妙门,所以遍覆三千。表理诚称真,事实非谬也。

    这个地方解释「广长舌」。这种舌头,从经典上说这个果报如是相,从这个舌头的相状,我们可以判断这个人过去口业的情况。一般的人「三世不妄语」,这个地方不妄语指的是口离四过,就是他不两舌、不绮语、不妄语、不恶口,这叫不妄语。他的舌头就很特别了,他的「舌」又广又长,「能」够伸到「鼻」子。就是我们能够从他的相貌,判断这个人的口业清净。「藏」教的「佛」,藏教的佛现的都是丈六比丘相,他因为「三大」阿「僧祇劫不妄语」,他的「舌薄广长可覆面」。

    我们看到的释迦牟尼佛,他平常要是不讲话的时候,他要不现广长舌,他舌头放在嘴巴里面,跟一般人是一样的;但是他要证明一件因缘的时候、证明一件事理的时候,他现出广长舌来,可以把整个脸盖住:这个是藏教佛舌头的一个相貌。现在诸佛为了证明大乘净土法门这个难信之法,所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这个是多生多劫的口业清净,来表示净土的理是真实的,净土的事也是真实的。

    这个净土的理啊,跟一般的理还不完全一样。我们一般五戒十善这种法门,它的理是偏重在业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二乘的理是建立在空性,四谛十二因缘的根本理论是建立在我空的真理;净土的理是建立在万法唯是一心、建立在现前一念心性。就是说从一心的角度,众生的心是如,佛的心也是如,一如无二如,所以能够感应道交,这个真理是真实的。

    其次这个事相上,「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个因缘也是事实。不管是能变现的心,从这个心变现万法的角度是事实;不管是阿弥陀佛创造的因缘,这件事情也是事实:这两个都是事实的。这两件事情都不可思议,所以这是一个特殊的因缘。既然是证明特殊的因缘,所以他的舌相也就特别的广大,来证明佛陀的口业是多生多劫的不妄语,以这个不妄语的德行,来保证这件事情。

    「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这个「说诚实言」是怎么说呢?这个地方是诸佛在「本所住国」,弘扬净土法门所说的话。换句话说,是释迦牟尼佛去转述诸佛在本所住国,他们在弘扬净土法门当中,他们说了一个诚实的话,说什么话呢?说:「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汝等众生」不是指着娑婆世界,是指他方诸佛的众生。他方的诸佛,都现广长舌相,来为他们的众生说:汝等众生,你应该要相信「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是本经的经题。

    其实本经的经题,在释迦牟尼佛当中,他自己讲出的经题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这个经题,释迦牟尼佛后面有解释说为什么安立这个名称。这个标出经题,我们看蕅祖的解释:

    标出经题,流通之本。什师顺此方好略,译今题,巧合持名妙行。奘师译云《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有详略,义无增减。

    罗什大师知道我们中国人喜欢简「略」,所以翻成「佛说阿弥陀佛经」,配合持名;玄奘大师的另外一个译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文字上「有详略」的不同,「义」理上是没有差别的。

    「流通分」的第一个「劝信流通」,是比较特别的一个情况,在诸经当中。在一般的经典,基本上都是释迦牟尼佛自己赞叹这个法门,释迦牟尼佛很少引证其他的佛也在赞叹这个法门,很少。换句话说,每一尊佛他们在教化众生的时候,其实他们偏重的法门有所不同。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娑婆世界,他能够为实施权,以一佛乘分别说三,讲三乘;其他的佛在他的国土,不一定讲三乘,不一定讲《阿含经》、也不一定讲《方等经》《般若经》,不一定的。每一尊佛在抉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