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一零章 如此给太子放权,朱元璋就不怕今后朱标造他反? (第2/3页)
这家伙还妄想着,通过彻底治理黄河,一举成名流传千古,拿下这么个大功绩。
现在好了,抓不到狐狸反惹一身骚。
看来经历了这次的事情后,薛祥还有什么脸面爱继续傲气。
这封奏章,不仅是把天大的难题抛给了朱标,朱元璋,同时也将薛祥的无能,给公诸于众。
让天下人都知道,他这个工部尚书,能力也不怎么行。
这样的结果,对于一个想要通过修理治理黄河,来求得虚名的人而言,别提有多么的酸爽。
其实,在胡庸看来,黄河根本就不用去治理。
两百多年都这样过来了,不都好好的?
朱元璋非要想不开去治理黄河,这不是吃饱了撑的,自己找给自己找麻烦吗?
黄河治理好,是能带来不少的好处,可是修不好的可能实在是太大了。
弄不好就是入不敷出。
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治理黄河这事皇帝盯得紧,又全权交给薛祥进行负责。
薛祥又不懂得做官的人情世故,这么大的一个工程,又涉及那么多的人力物力和钱财,看着就让人眼馋。
结果,自己这个中书省的丞相,却从里面捞不到什么好处,这就让他很难受。
对治理黄河抱有的敌意更大。
能让他从中捞取大量好处的,那就是好工程,捞不到好处那就是坏工程,就是这么简单。
皇帝说什么黄河治理,泽被苍生,惠及百姓,是一个再好不过的善政,历史将会铭记,子孙后代将会传扬。
皇帝还说什么要号召大家一起为了大明,为了百姓,为了华夏能够更加的昌盛,要一起努力等等……
在胡惟庸看来,这些都是在纯粹的放屁,就是皇帝用这些话来骗人的。
这些都是假的,只有能拿到自己手里的利益,才是实实在在。
皇帝可以用这些话骗上一些人,却还骗不住他胡惟庸。
黄河根本就不应该去修,就这样下去挺好。
每年黄河会泛滥,冲毁房屋,淹没农田,淹死人……可那又如何呢?
两百多年来,不是一直都这样过了的?
那些百姓怎就如此愚蠢,明知道黄河会泛滥,很容易就会发生水患,造成这样的灾难,还偏偏要跑到黄河泛滥的区域去生活,不知道规避危险。
那遭了灾,死了人不也纯粹是活该吗?
不过不管怎么说,这样的一些蠢人,给朱元璋和朱标这个猪崽子,带来了这么大的麻烦,在他看来还挺不错。
也算是这些愚蠢之人,所发挥出来的一点儿价值。
朱标听了胡惟庸的话,略点了点头,并没有立刻开口。
目光还在薛祥所上的奏章上停留。
胡惟庸见到朱标的这副反应,禁不住心中得意。
就知道,面对这么一封奏章,朱标会感到分外为难。
现在看来,果然如此。
“这件事先放一放,事关重大,不能轻易做决定。
在我请示了父皇后再说。”
沉默了一阵儿后,朱标说出了这样的一番话。
胡惟庸暗自一笑,他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
但,就算是找了朱元璋又能如何?
治理黄河这种事情,是实实在在的事,不好糊弄,专业性太强了,太难做了。
就算是请了朱元璋也白搭。
在场的这些官员,有的如胡惟庸一样幸灾乐祸,看乐子。
也有的是事不关己,高高挂挂起。
但也同样有一些人,心中为之沉重。
为不能有效的治理黄河,而感到担忧。
当今陛下乃是一代雄主,黄河已经泛滥了两百多年,都没能将其给治住。
当今陛下也要治理黄河,那可以说是距离彻底治住黄河最为成功的一次。
若是连当今陛下在位时都不能将黄河给治理好,那么指望后面的人能把黄河给治理好,基本上是没什么可能。
黄河不治理,就会带来源源不断的水灾。
会有大量的黄泛区存在,将很多的沃土变得不好耕种。
每年黄河泛滥都会带来大量的灾难,不断的给大明放血!
与此同时,京杭大运河这个连接南北的珍贵水脉,也会因为黄河泛滥的缘故,导致大量泥沙淤积,通航能力大大下降,不利于贯穿南北。
不说别的,单从这上面来看,杜充这个杂碎都是千古罪人!
掘了黄河,金人没有淹死几个,也对局势于事无补。
可却让多少华夏子民百姓,因此而受到灭顶之灾。
一直遗祸至今,甚至于还很有可能会继续遗祸!
有人在幸灾乐祸,有人在忧虑,还有人在绞尽脑想的想办法,看看怎么能解决这个事儿。
也有的人,不住地祈祷,希望大明能得天助,真的有好办法把黄河的这个问题给解决。
……
“父皇,薛上书上了奏章,治理黄河遇到了大难题,父皇,你看看吧……”
武英殿里,朱标单独拿着薛祥的那份奏章见朱元璋,眉宇之间带着一抹化不开的忧愁。
朱元璋接过奏章,仔细观看。
看完后点了点头,面带赞许之色。
“薛祥确实不错,咱没有看错人,让薛祥来治理黄河是对的。”
朱元璋没说问题,先夸起了薛祥。
他夸薛祥也是有依据的。
对一个喜欢治水的人而言,自己之前对他进行的许诺,加上治理黄河的大名声,诱惑有多大可想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