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3章 文化同化,教化安边 (第3/3页)
稳之时,此等言论未必不能蛊惑部分愚昧之人。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堵不如疏,禁不如化。”
李左车的奏章则更加直指核心:“陛下,凉州、西域,新附之地,民心思定亦思变。”
“欲使此地永为汉土,非仅凭律法与兵威可以长久。唯有兴文教,立庠序,使胡人子弟学汉家言语,读圣贤诗书,明忠孝仁义,方能使彼等从心眼里认同自己为‘汉人’,而非‘胡虏’。”
“当其文化与中原一体,则利益自然与共,纵有外邪煽惑,亦如清风过耳,难动分毫。”
二人不约而同地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其一,广设官学:请求朝廷拨款,在凉州各郡及西域主要城邦,设立由官府管理的学校。”
“其二,招募师资:招募通晓胡汉双语、品行端正的儒生前往任教,给予优厚待遇。”
“其三,强制与鼓励并行:对于胡人贵族及头人子弟,可采取一定程度的强制入学措施;对于平民子弟,则通过减免赋税等方式加以鼓励。”
“其四,统一教材:教授内容以汉字、儒家经典、大汉律法、算学为主,核心是培养对大汉文化的认同感和对朝廷的忠诚。”
蒯通在奏章最后恳切地总结:“陛下,此教化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能泯胡汉于无形,固疆域于人心,其成效,更胜于派遣十万大军屯驻边疆!臣等恳请陛下,为帝国万世基业计,速速决断,推行此策!”
刘盈仔细阅读着这两份沉甸甸的奏章,深邃的眼眸中闪烁着睿智的光芒。
他完全赞同蒯通和李左车的远见卓识。
阿提拉的这次失败挑衅,非但没有造成破坏,反而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帝国统治中亟待弥补的短板,并为他指明了一条从根本上巩固边疆、消弭内患的康庄大道——文化同化,教化安边。
一场影响深远的文化建设浪潮,即将在大汉的西部疆域蓬勃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