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特定时代的致敬:别让她被二次遗忘! (第1/3页)
【……】
沉默。
沉默。
还是沉默。
就在刚刚!
线上直播间里,一帮小黑子带节奏还带的正欢。
此刻……
他们却是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
笑啊?
怎么不继续笑了?
是天生不爱笑吗?
很明显不是……
他们之所以不继续笑,完全是因为被沈铭恩狠狠地抽了脸啊!
《阿嬷》这首歌,两个版本,一个原版,一个爱国版,沈铭恩最先演唱的爱国版,因为觉得不将那个原本故事里身世凄苦被遗忘在深山角落里的“阿嬷”的形象演绎出来的话,实在是太对不起那个作为“原型”的“阿嬷”了,所以沈铭恩才打算将这首歌的原版也演绎一遍。
严格来说,“爱国版”是在“原版”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因为主要框架没有进行多少大改,所以在主歌部分听上去其实是一样的。
但是来到副歌,只看副歌,两首歌所要表达的情绪,可就“截然不同”了……
一个是将人物进行了“升华”,从一位深山里命运凄苦饱受封建压迫的女性形象,转变成一位孩子都外出打仗弥漫在战火当中的“英雄母亲”形象;
另一个,则是完全的凄苦……
以一种极为“真实”的角度,诠释出了一个命运曲折、孤寡到老的苦难形象。
听听那歌词啊……
山的那边,儿女坐在高楼上,在城市里都生活的很好,哪怕生活不算富足,至少也衣食无忧。
却,没有一个人记得深山里的她。
河的那边,是娘家的村落,但饱受封建压迫多年又年迈无力的她却连这条河也跨不过,只能孤寡的守在这里。
太阳一天天照常升起,又照常落下。
天黑了……
做的菜凉了……
儿女,却一个都没有回来过。
一种极度的“凄苦”的感觉,在这一刻弥漫在了每一位听众的内心里。
带入一下,真的会感觉很“心酸”……
但凡是“共情力”稍微强一丢丢的人,都会有种被感动到“潸然泪下”的感觉。
如果说“爱国版”的阿嬷,是前面主歌塑造的将形象进行了一个“升华”,那么沈铭恩现在演唱的这个“原版”,则就是直接延续了“苦难”的主基调,以一个绝大多数深山里的“空巢老人”的形象,将这个“阿嬷”塑造出了灵魂。
原版的“阿嬷”,本来就是这样……
她是在深山里被包办婚姻的女性,有歌词里“煮饭的柴火把腰压弯了,而压弯她的不止有柴火,还有阿公敲着碗筷唱着歌什么都不管”丈夫的压榨,也有“山的那边儿女高楼坐把她遗忘在深山里的角落”儿女的冷落……
她辛苦一生,含辛茹苦,养大了一个又一个的儿女,他们长大之后都离开了深山,去到了城市里谋求更好的发展……
可当他们在城市里足以丰衣足食之后,却连看都不愿回去看一眼他们的母亲。
这首歌,是一首旧时代的“悲歌”,歌曲里面的《阿嬷》已经被她的儿女遗忘了,如果说沈铭恩只单单演唱“爱国版”这个改编后的版本,或许也没毛病,或许这个世界的大家都不会知道有过这样一位被遗忘在深山里的一生苦难的“阿嬷”……
毕竟如果沈铭恩只演唱“爱国版”,那么这个世界就只有“爱国版”。
可那样的话……
这位原版里的“阿嬷”,可就第二次被遗忘了啊……
靠着这个故事,唱出了《阿嬷》爱国版,并在《星火乐章》这档节目上收获不菲的关注,说实话是对沈铭恩大有裨益的。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反而让大家的记忆里甚至都没有那位原版里本就命运凄苦的“阿嬷”,是不是有点儿没良心了?
追根究底,沈铭恩这人,还是有良心的啊!
简短几句副歌落下,进入间奏……
“……”
现场,先是安静。
紧接着……
“啪……啪……”
陆续的,有人下意识的抬起手来,为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