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吾以救世也 (第2/3页)
他又觉得太过于激进。
其中最激进的,莫过于全民普及历史。
他倒不是怀疑这么做有没有效果,而是担心事情失控。
谁也无法保证,民智开启后会发生什么。
这时他又想起马钰的话,看一下子产的履历。
难道子产身上有这个问题的答案?
想到这里,朱标立即命人将关于子产的记录翻出来。
因为马钰的原因,东宫也养了许多史官,协助朱标了解历史知识。
他们的作用,约等于人肉搜索引擎。
所以这会儿朱标只是下达一道命令,很快就有人将关于子产的所有记录都拿了过来。
子产,郑国人,郑穆公的孙子。
郑国是个小国,最高光就是郑庄公时期,差点就成了当时的霸主。
然而他箭射周桓王,克段于鄢手短又太糙,为世人所不齿。
故而评选春秋霸主的时候,他落选了。
最后只得了个春秋五小霸头衔。
但郑国实在太小国力太弱,也就辉煌了那么一小会儿,之后就成了晋楚两国的夹心饼干。
子产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走上政治舞台。
郑国的体制有些特殊,除了国君之外,总共有六位卿室执政。
按照顺序就是第一第二到第六。
当时的第一执政是子皮,郑国的实际统治者。
子产就是第二执政,变革的主要推手。
看完子产面临的形势,朱标都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说是绝境一点都不为过。
要知道,晋楚两国都是千乘之国,前者是曾经的霸主,后者是未来的霸主。
而郑国地不过百里,车不过百乘。
夹在他们两国中间,堪称危若累卵。
然而,作为后人我们也就是感慨几句就没了。
可处在当时的子产等人,还是要继续生活的。
即便面对的形势再恶劣,他们都只能咬着牙硬撑。
他们没办法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感慨了几句,朱标继续往下看,终于看到了子产变革。
【为田洫,划定公卿士庶的土地疆界,将农户按什伍加以编制,对私田按地亩课税。】
什伍编织,这有些类似于后来的保甲等制度。
对私田按亩课税,这就是初税亩确立私有制的后续啊。
朱标不禁又提起了几分精神。
之前他听马钰讲解历史的发展规律,但从初税亩到秦国均田制中间发生了什么?
不可能鲁国搞了初税亩,天下人都跟进了,必然有个发展过程。
但具体如何发展的,又经历过哪些波折,一直是个谜团
朱标早就察觉到了这个问题,也去翻过史书,但并没有得到太多有用的信息。
没办法,中国的史书实在太浩瀚了。
靠人工从中筛选出想要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但现在,子产的变革却弥补了这缺失的一环。
终于找到了想要的信息,朱标非常的高兴,连忙继续往下看。
【作丘赋,依土地人口数量交纳军赋。】
看到这个变革,朱标更加的兴奋。
这不就是田租和人头税的起源吗,尤其是人头税,原来是子产变革确立的。
果然,一切都是有源头的,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都是有迹可循。
自己还是得多读史啊。
继续往下看……
【实行学而后入政、择能而使之的用人制度。】
【不毁乡校,愿闻庶人议政。】
先学习才能当官为政,选择有能力的人为政。
在后人看来,这不是最基本的遴选官吏的方式吗?有什么好说道的。
但朱标却没有这么想。
在春秋那个讲究血统的年代,当官看的不是能力,而是和当权者血缘关系的远近。
血缘关系近的就能当大官,远的当小官,没有血缘关系的就是庶民。
‘选贤任能’堪称是打破成规。
关键是‘愿闻庶人议政’。
什么叫庶人?
就是普通人,和当权者没有血缘关系,没有政治地位的‘野人’。
子路竟然允许他们讨论国家大事,让他们参与到政治活动中来。
这完全是打破成规的做法。
提起不拘一格选贤任能,大家第一个想到的是谁?
秦国的军功爵制,不看出身地位,只看军功授予爵位。
然而朱标没有想到,原来春秋时期就已经有人这么做了。
仔细回想春秋时期的几次大变革,皆未触及到一点,那就是人才选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