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我的姑母是马皇后 > 第136章 朱标梦想中的自己

第136章 朱标梦想中的自己

    第136章 朱标梦想中的自己 (第2/3页)

    马钰这才稍稍放心。

    其实他也知道,自己就是在杞人忧天,在行动前朱元璋早就做好了万全之策。

    比如,南方平定之后,大军本应该撤回。

    但实际上只撤回了一半,目前南方依然驻扎着二三十万大军。

    廖永忠、吴桢等十几员大将坐镇。

    别说只是地方造反,就算再来两个割据势力,都能推平。

    至于逼反当地百姓会不会太不人道……

    只能说,有时候纠枉必须过正。

    元朝留下了太多烂账,社会风气也败坏的很彻底。

    只有将腐肉一刀割掉,扭转社会风气,大明才能轻装上阵搞建设。

    如果不趁现在动手,等天下真正稳定下来再掀桌子,付出的代价会更大。

    还有个原因,就是鲁迅的掀屋顶理论。

    你嫌房子闷想增加一个窗户,会有人站出来找各种理由反对。

    但你说要将屋顶掀了,就会有人出来调和,最后同意开窗户。

    这个道理用在目前也非常合适。

    你想改变社会风气,会有各种人站出来指责你不尊重传统。

    现在大明直接掀桌子,将腐肉都割掉之后,再稍稍放松一点。

    剩下的那些人就会纷纷送上赞歌,社会风气自然也就能好转了。

    上辈子朱元璋倒是下定决定要割腐肉,可惜他没搞明白肉烂在哪里,割了一辈子也没扭转社会风气。

    最后落了个残忍好杀的骂名。

    这辈子他知道问题出在哪,自然就更不会手软。

    至于怎么割,会不会引起反弹,这一点他比马钰更了解。

    否则也不会在江南布置那么多军队,安排那么多大将。

    ——

    东宫,朱标也同样看的心潮澎湃。

    子产铸刑鼎开创了先河,他不光这么干了,还顶着天下反对浪潮,将这个制度落实。

    后世史学家对他铸刑鼎的评价,也是非常之高。

    尤其让人想不到的是,第一个学习子产的不是别人,恰恰就是晋国。

    在子产铸刑鼎的十三年后,晋国在赵秧、荀寅的主持下,也铸铁鼎公布了成文法。

    晋国是霸主级别的大国,它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无数人。

    它颁布成文法,起到了一锤定音的作用。

    之后任凭贵族如何反扑,都无法扭转大局。

    成文法逐渐被列国效仿,到商鞅时期彻底取代旧制度。

    嗯,孔子再次站出来反对晋国铸刑鼎,还说晋国破坏传统,离没落不远了。

    看到这里,朱标沉默了许久,然后发出一声长叹。

    以前他对孔子是有滤镜的,毕竟从小就接受儒家教育。

    就算是马钰,虽然一直批判理学,可对孔子也是非常敬佩。

    但现在,朱标有一种滤镜破碎的感觉。

    不是说孔子不伟大,而是他也会错,也有守旧顽固的一面。

    不过这种想法他不敢告诉任何人。

    作为太子,不喜欢理学很正常,哪怕当众表现出来都没问题。

    可要是敢表现出对孔子的不敬,那会出大问题的。

    将对孔子的‘不敬’深深埋在心底,朱标继续翻看律法的发展史。

    作为后世人,他自然明白成文法是正确的。

    剥夺了贵族的司法特权,限制了贵族权力。

    对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下保护了普通人的利益……

    这时,他又想起了马钰之前讲过的课,公权力和民权是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

    子产铸刑鼎,再次证明了这个逻辑的正确性。

    理论得到史实验证,让朱标更加开心,对马钰的话也就更加的认同。

    事情回到向百姓普及历史。

    为普罗大众开启智慧,和铸刑鼎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百姓愚昧更容易被官吏、豪强大户奴役。

    反过来说,百姓懂的越多,就越不甘于被奴役。

    到时候不用朝廷出手,百姓自己就会站出来反对宗族的压迫。

    官吏们也没办法再和以前那般肆意妄为。

    而且百姓懂的越多,就越能明白只有公权力才能保护他们,自然而然就会更加拥护朝廷。

    不否认这么做会带来一些不利因素。

    但仅凭扩大公权力这一点,就足以让大明冒险变革了。

    且古人都敢开创先河一次次变法,今人为何不敢?

    更何况,开启民智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想到这里,朱标终于做出决定,干了。

    就算父亲不同意,将来自己登基了也一定要这么做。

    心中有了决定,他顿时觉得一阵轻松。

    再回过头看子产的变革以及律法的发展史,又有了更多的发现和感悟。

    其中最大的发现,是另一个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