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真假难辨 (第2/3页)
“这么说,作假的这个人是个相当精心细致的人。”
始终认真听我说的王建插嘴说了一句。他是从刑侦角度分析着作假人的性格特点。
“对!可这个作假的人最大的纰漏也是太精细了。”
我赞同王建的分析,用手指着铭文处,说道:“毛病就在这儿。”
所有人几乎同时站起来,把目光都集中到了我指的地方。
“古玩行里有句话‘有字没字怎么办”,字就是指的铭文。意思是说遇到有铭文的物件怎么办,没铭文的怎么办。在鉴古过程中,有铭文的更容易判断年代、出处和文物价值;那在藏古界里就更直接了,有字的东西就更值钱了。”
“这个作假高手把铭文做的这么精细目的就是为了多卖钱。如果把铭文这部分也做上锈蚀,那不就白费劲了嘛!”
听我这么一说,姜博全和姜鹏两个人几乎同时瞪大了眼睛,看向鼎内的铭文处。
良久,姜鹏才叹了一口气,冲我点点头。
“后生可畏!后生可畏!这么大的漏洞我都没发现,不应该啊!太不应该了。”
而姜博全却还有点疑惑。
“小王!那会不会是铭文这部分恰好躲过锈蚀,完好保存下来了呢?”
“绝对不可能。”
我十分肯定地说道:“这只鼎全身都布满了斑驳的锈蚀,唯独铭文这部分只在字与字之间存在锈蚀,即便是有些铭文上有,也是非常浅的浮锈。三千多年的水蚀土侵,不可能只放过这块巴掌大的地方。”
听我这么一说,姜博全又仔细看了看铭文那部分,确认和我说的一般无二,才艰难地点点头。
“唉!真是眼拙啊!这么明显的漏洞我怎么就没看到了。”
其实,我指出的这出作假漏洞,姜博全和姜鹏两个人一定能看出来。但这两个人犯了鉴古人经常犯的通病,那就是只找对的,不找错的。
三件青铜器的仿制水平相当高,足可以假乱真,就是行里专玩铜器的虫儿(常年混迹于古玩行,能钻各种空子的人)也看不漏。这就把上手的人带到造假人设的局里了,看哪儿都对,从而忽略了非常明显的错误。
姜博全和姜鹏先前就是犯了先入为主的错。
曲威和王建对视了一眼,达成了共识,把三件青铜器确定为现代高仿品。
“看来,对这三件东西的鉴定已经有了一致的结论了。不过,这也需要在案件最后侦破完成才能公布。这期间,我们这个屋子里的人还是要守口如瓶。”
曲威最后拍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