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东宫来了个道德模范 (第2/3页)
“立德兄。”
阎立德闻声抬头,看清来人是温禾,脸上的烦躁瞬间散去,取而代之的是爽朗的笑意,连脚步都轻快了几分,快步迎了上来。
“嘉颖啊,你今日怎的有空来工部?莫不是百骑司那边又有什么新奇玩意儿,要找某帮忙?”
“瞧立德兄说的。”
温禾笑着上前,与他并肩往内走。
“小弟今日来,确实是有事相求,但也想跟立德兄叙叙旧。”
阎立德闻言愈发高兴,当即引着温禾往自己的公廨走,路过廊下时,还特意叮嘱值守的小吏。
“看好大门,若有官员求见,便说某正与高阳县子议事,除非是陛下的旨意,否则一概不见。”
小吏连忙躬身应下,阎立德这才放心地推开门,将温禾请进了公廨。
公廨内陈设简洁,案上堆着厚厚的图纸与文书,角落里摆着几卷丈量土地用的绳尺,还有半块待打磨的黄铜。那是工匠们昨日送来的,说是要做军械上的铜扣。
阎立德请温禾在客座坐下,转身从柜中取出一个青瓷罐,揭开盖子时,一股清甜的蜜香瞬间弥漫开来。
“这是今年新收的槐花蜜,产自终南山下的养蜂场,那里的蜂农专采槐花蜜,比寻常杂花蜜醇厚三倍,我特意让人留了两罐,寻常客人来,我可舍不得拿出来。”
说着,他取来两个白瓷盏,小心翼翼舀了两勺蜂蜜,又倒了些刚温好的泉水,用银勺细细搅匀,推到温禾面前。
“尝尝,这蜜不用煮,用温水冲就甜得很,你年纪轻,多喝点甜的,也能解解百骑司的劳乏。”
温禾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清甜的蜜香顺着喉咙滑下去,连带着连日来处理暗探事务的疲惫都散了些,忍不住点头。
“确实是好蜜。”
阎立德闻言哈哈大笑,手指点了点温禾、
“你啊,往后要是想喝,就来我这,我这罐喝完了,再让蜂农送就是。”
二人就着蜜水,寒暄了一番。
上一次马蹄铁的事情后,他觉得自己欠了温禾不少人情。
特别是他带温禾去青楼,还被李世民给抓了先行。
至今他还觉得有些愧疚。
“说起来。”
阎立德喝了口蜜水,话锋一转,目光带着几分探究。
“你今日来,定不只是为了叙旧吧?嘉颖你可是,向来无事不登门的,直说吧,要我这工部做什么,只要是某能办到的,绝无二话。”
温禾放下茶盏,神色稍敛,语气郑重了几分。
“不瞒立德兄,此次前来,确实是受陛下所托,要做一件要紧的器物。”
他指尖在膝上轻轻摩挲,没有明说“热气球”。
一来是此事尚在保密阶段,二来怕阎立德一时难以理解能飞天的器物,只含糊带过。
“这件器物需要些特殊的材料,还得麻烦工部抽调些手艺精湛的工匠,且所有工序都要保密,不能让外人知晓,连参与的工匠,也只能知道自己负责的部分,不能问全貌。”
阎立德闻言,眉头微挑,却没有追问细节。
他与温禾打交道久了,知道这他心里装着不少新奇想法,且但凡说是“陛下所托”,必是关乎朝廷机密的大事。
只是想到近日工部的境况,他还是忍不住叹了口气,手指敲了敲案上的文书。
“嘉颖,不是某驳你面子,你也看到了,方才那些官员为何争执?陛下近日催着要一批野战器械,光是弩箭就要五千支,甲胄三百副,还有两百辆运粮的牛车要加固,限期只有半年,工匠本就不够用,材料也紧张得很,库房里的好铁,上个月就被兵部调走大半,如今造甲胄都要掺些熟铜,连工匠们都抱怨说‘甲胄软了,挡不住刀箭’。”
“如今所有的好料,都拿去做马蹄铁了,十万呢,如今才不过造了五万罢了。”
“立德兄先别急。”
温禾抬手打断他,从袖中取出一张折迭的麻纸,递了过去。
“我要的材料和人手,都写在这上面了,你先看看。材料方面,需要轻薄坚韧的丝绸,最好是蜀地产的蜀锦,要织得密些,不能漏风。”
“还要些粗细均匀的楠木,不用太粗,像手腕那么粗就行,用来做支架,另外,还得要些石蜡和松香,用来涂抹丝绸的缝隙,免得透气。”
“人手方面,不用多,十名擅长织锦的女工,她们要把蜀锦缝成大袋子,不能有半点针脚漏风,五名木匠,要把楠木刨得光滑,做成能拼接的支架,再找两名懂冶炼的工匠,打造些小铜环,用来连接支架,这些工匠不用懂器物的用处,只要按我给的尺寸做就行。”
阎立德接过纸,借着窗外的光线仔细看了一遍,眉头渐渐舒展。
这些材料虽不算常见,但工部库房里尚有储备。
蜀锦是去年蜀地进贡的,本是给宫中做赏赐用的,他可以去内库说情,调个十几匹出来。
楠木在南方的采木场有存货,上个月刚运到长安五十根,抽调几根给温禾也无妨。
石蜡和松香更是军械制造中常用的,造弩箭时要涂松香防潮,库房里堆着好几箱。
“你啊你,倒是会挑省事的。”
阎立德放下纸,笑着摇了摇头。
“这些材料和人手,我能给你凑齐,但有一点要跟你说清楚,工匠们最近都在赶制陛下要的器械,可能要晚些时日去你那里,你可别催。”
“慢些无妨。”
温禾连忙说道。
“此事虽要紧,但也不急在一时,只要能在明年开春前做好就行?”
阎立德闻言,脸上的笑容淡了几分,端起茶盏抿了一口,才叹了口气。
“嘉颖理解便好。”
“唉,近日陛下突然说要加强边防,让兵部报了器械清单,然后就把差事压到了工部头上,你也知道,大唐的工匠本就不多,隋末战乱时,很多工匠要么被乱兵杀了,要么逃去乡下种地,如今虽说天下太平了,可回来的工匠还不到战前的一半,就说造甲胄的工匠,每人每天最多造半副甲胄,还有造弩箭的,要削木杆、装箭头、缠弓弦,二十个工匠连轴转半个月,才能赶得及五千支的数量。”
他顿了顿,又道。
“更麻烦的是运输,这些器械造好后,要运到灵州、朔州的军营,长安到灵州有八百里路,全是土路,下雨就泥泞不堪,牛车走一天才能走三十里,工部还要抽调人手去安排运输,既要盯着车夫别偷懒,又要防备沿途的盗匪,上个月就有一队运甲胄的牛车,居然还遇到了劫匪,这些丧心病狂的人啊。”
“居然有上百人之多,虽说都被诛杀了,可谁知下次还会不会有。”
温禾听到这,也不禁愕然。
这是寿星公嫌命长了?
“如今光是安排运输的小吏,就派出去了十五个,工部里连管文书的人都要去帮忙记账,简直是分身乏术。”
说到这,他还不忘幽怨的看了温禾一眼。
“若是某没有记错的话,你好像也是工部主事吧。”
温禾闻言,顿时讪讪的笑了起来。
“咳咳,这不是还有别处的要事嘛。”
阎立德自然不是真的怪罪他,只是故意调笑罢了。
不过他说的这些,确实是工部现在面临最大的窘境。
“立德兄,你还记得之前咱们说过,将器械拆分成标准化的零件,在工坊里批量制作,到了战场上再组装吗?神臂弩如今不就是这么造的,把弩身、扳机、弓弦拆成三部分,造弩身的工匠只做弩身,造扳机的只做扳机,最后再拼起来,效率比之前高了一倍还多。”
阎立德眼前一亮,连忙点头。
“怎么会不记得?上次造神臂弩,就是按你说的法子,原本二十个工匠造一百把要一个月,最后二十天就造完了,还没出一件残次品,只是……”
他话锋一转,又皱起眉头。
“神臂弩结构简单,拆分组装容易,可像甲胄、牛车这些,就难了,甲胄的铁片有大有小,每个铁片的孔位都要对得上,不然串不起来,牛车的车轴和车轮,尺寸差一丝一毫,轮子都装不上去,哪能像神臂弩那样拆着造?”
“这些都不是难事,”
温禾身体微微前倾,语气笃定、
“咱们可以先画详细的图纸,把每个零件的尺寸、材质都标清楚,比如甲胄的铁片,大的铁片要长三寸、宽两寸,小的铁片长两寸、宽一寸,每个铁片上要钻两个小孔,孔的位置离边缘半寸,都要写得明明白白。”
“然后让工匠们按图纸做,每个零件做好后,都用尺量一量,尺寸差一丝一毫都不能用,刚开始工匠们可能不适应,慢些,但等熟悉了流程,效率肯定能提上来,到时候运输的时候,把甲胄的铁片、绳索分开装,牛车的车轴、车轮拆下来装在箱子里,比运整副甲胄、整辆牛车省力多了,还不容易损坏。”
阎立德若有所思地摸着胡须,手指在案上轻轻点着。
“你这主意倒是不错,可……工匠们怕是要更累了,如今他们每天从卯时忙到酉时,中午只歇半个时辰,吃饭都在工坊里,若是再让他们按图纸做标准化零件,怕是要撑不住,上个月就有个老工匠,熬夜赶制甲胄,累得咳血,现在还在家歇着。”
“这就要说到工匠的待遇了。”
温禾语气沉了沉,手指攥了攥衣袖。
“立德兄,你想想,工匠们造的是保家卫国的军械,可他们的待遇呢?每月月钱只有一百文钱,一家五口人,光吃饭就要三四百文了,还要买布料、看病,哪够花?”
“他们住的是工坊附近的破院子,屋顶漏雨,冬天连炭火都烧不起。生病了也只能自己扛着,工部连个医官都没有,这样的待遇,谁愿意好好干活?谁愿意把心思花在琢磨手艺上?”
阎立德叹了口气,脸上满是无奈。
“我何尝不知道?之前我也在朝廷上,提过,想给工匠们涨些月钱,再建几间医馆,让生病的工匠能看病,可那些人说,如今国库要养军队、修水利,哪有闲钱给工匠涨月钱?还说‘工匠乃贱籍如今给的已经不少了’,朝堂上还有些御史,也说‘重士农、轻工商’是古法,不能破,要是给工匠涨待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