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
关灯 护眼
优秀小说 >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7章 不忘

第37章 不忘

    第37章 不忘 (第2/3页)

然击掌大笑,“这才是朕想要听到的话,这才是真正有见地的意见,老师你继续说,诸卿也都好好听着。”

    李显穆先向朱瞻基拱了拱手,而后接着道:“于是当王朝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君臣想要改变,却发现处处使不上劲,到处都是窟窿。

    吏治亡、王朝亡!”

    李显穆环视殿中诸卿,沉声道:“大明建立六十年了,人已经换了差不多两三代,地方上有几十年都不曾动过刀兵,那些经历过乱世的人,渐渐都去世了。

    那大明的吏治呢?

    即便不用我说,诸位也都知道,吏治是注定不好了,这些年因为有海外白银的输入,所以大明的财政一直都没有出现问题。

    但我一直都记得,这些年朝廷的开支在稳定上涨,其中损耗上涨了半成,皆被混弄过去了。

    我特意让人在浙江省某县悄悄核对过土地册,在册的土地,甚至比洪武三十年时,还缩水了一小部分。

    这是为什么?

    想必不用我多说了,难道是统计失误吗?还是那些田地弃耕了?

    亦或者……

    有人公报私囊,将那些田地兼并后,不为朝廷交税了呢?”

    皇帝的目光瞬间锐利起来,盯着夏原吉道:“夏卿,真有此事?”

    往昔的报告中,是不报告这些的,因为清账田地是件非常耗费人力物力的事情,夏原吉也有些踌躇,只能硬着头皮道:“陛下,上次清丈土地还是在永乐五年,户部收取地税时,是按照在册的土地收的。”

    朱瞻基的脸色更难看了,他又不傻,土地少了,税却一样,那百姓的税不就多了。

    “朕的钱!”

    朱瞻基毕竟是个年轻人,愤然道:“他们敢把朕的钱揣到自己怀里!他们找死!”

    皇帝的愤怒让在场众人都缩了缩脖子,夏原吉倒是不担心皇帝因为这个责罚他,毕竟这和他没关系,朝廷不清丈土地,他又不可能知道下面的土地变动。

    能不出大乱子把税收上来,让朝廷的各项开支都有钱花,他这个户部尚书就有功。

    汉朝的桑弘羊为了汉武帝搞钱,发明了人头税,把天下搞得户口减半,皇帝也照样重用。

    朱瞻基发泄了一下后,便知道发脾气没用,再次望向李显穆,“老师,正如你所说,吏治之重,重过泰山啊。”

    李显穆拱手沉重道:“回禀陛下,如今大明建极近六十年,在您的治下,盛世已然可以期待,天下百姓也正日渐富足,外无强敌、内无大乱。

    可吏治却正出现败坏的苗头,洪武时期的滥杀固然不可取,但若放任贪官污吏,败坏天下官吏的风气,却必然会国将不国。

    新任的吏部尚书,应当有卓然的担当,敢于为天下先,将如今这股不好的风气及时刹住,以免大明落入深渊。

    臣虽然没有可推举的人,但这些话便是臣想要说的,还请陛下圣裁。”

    “老师说的好啊。”朱瞻基满是赞叹道:“说的一阵见血,吏部尚书之重,便在这其中了,方才诸卿所举荐的,可有对老师这一番话,有所针砭?”

    殿中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都不知道该怎么开口。

    吏治的重要性谁都知道,但基本上都是在中后期败坏到一定程度上,才会被人提出来,当成一件重要的大事去整治。

    如今天下吏治虽然有问题,但似乎还没有紧急到那种危害国家社稷的地步。

    礼部尚书踌躇道:“太祖时期对贪官污吏整顿颇严,太宗皇帝御下同样颇严,想必还算是尚好吧。”

    “是啊,应当没有那么严重,我看同僚尚颇为清廉。”

    有了人开头,其他人也纷纷开口,但说的都比较模棱两可,以免落人口舌。

    只有李显穆才知道,洪武时期别看杀的贪官污吏多,但吏治一点都没变好。

    李显穆缓缓开口道:“诸卿这就是一叶障目了,中枢朝廷、太祖皇帝、太宗皇帝的眼皮子底下,那自然不必说,能活下来的,基本上没太差的人。

    譬如诸位,转迁翰林,而后历任六部,在京城中做官,大部分都尚且好。

    但下面呢?

    诸位都没去过吧?”

    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