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不忘 (第1/3页)
蹇义深深长长的出了一口气,心中却有种松口气的感觉。
虽然他也喜欢那种掌握大明数万官员权力的感觉,但如果这种感觉的代价是让天下停滞乃至于衰颓的话,那他宁愿不要。
这是他读了数十年圣贤书所炼就的一身傲骨,他绝不会让自己变成祸乱天下的奸佞之臣。
蹇义望向了李显穆,恰好李显穆也正在看他,他有些不敢置信的揉了揉眼睛,确认自己好像是没有看错,刚才李显穆好像是对着他微微的笑了一下?
但转瞬即逝,他甚至觉得是不是自己眼花了。
在他有些怀疑人生的时候,殿中已然开始纷然向皇帝推举自己心目中的人选。
朱瞻基听着这些推举,不时微微颔首,好像是在表达着认同,待几人说完后,他望向李显穆,淡淡笑道:“老师可有什么要推荐的人选吗?”
李显穆淡然道:“臣没什么要推荐的,但对于新的吏部尚书人选,臣有一些话要说。
方才诸位公卿所推举的人选,各有长处,也都是精干之人才,但所谓术业有专攻,人有长短,譬如方才诸位都不推举大司徒,便是因为大司徒擅长经济之道,户部离不开他。
吏部尚书掌握着天下文官的考选,世人称之为天官,乃是仅次于礼部的重中之重,尤其是如今,吏部尚书之职,至关重要。
概因,如今的大明正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若是一个不慎,大明就会陷入不可挽回的境地。”
朱瞻基缓缓坐直了身子,其余殿中诸人也都纷然挺直了身子,望向李显穆,众人皆心知,李显穆这是又要放炮了,又要说一些关键性的、可能决定天下事务的大事了。
他总是这样!
在不经意间就说出影响九州万方的事情。
“历史上有各种治世,譬如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隋朝的开皇之治,唐朝的贞观之治。
治世与盛世的区别,应该不用我再为诸卿解释了吧。”
众人自然齐齐点头,治世和盛世的区别,其实很大,或者说治世>盛世,盛世主要指的是国家强盛、经济富裕。
当然,这种富裕也是封建国朝的富裕,历史上最有含金量的盛世,大概就是开元盛世,即便是贫苦人家也有存粮,且社会治安也比较好。
而治世,指的是政治清明,这其实比盛世更难。
众所周知,经济富裕是需要时间来发展的,唐朝初期,由于被杨广那败家子,把天下人口霍霍没了百分之八十,导致生民凋敝,就算李世民是神,也不可能二十年就恢复人口,所以贞观盛世是不可能的。
政治清明,是一件即便在现代国家也非常难的事情,这需要统治者个人有极强的掌握以及政治道德,这就不得不提,最有含金量的治世,贞观之治。
李世民以一种极度的、甚至堪称自虐的自控力,压抑住了一个封建君王百分之八十的欲望,他这种觉悟,在整个两千年封建王朝之中,是佼佼者。
甚至可以说,是封建社会对皇帝要求本就不高的道德水平,拉低了他的上限。
“方才我举例的那些治世,诸位应该看出来了,都是王朝建立初期的时候,而王朝建立初期没有治世的,都已经灭亡了。”
李显穆用一种很平静的语气,说出了很让人害怕的话,让殿中所有人的眼皮都是一跳,有人甚至不由自主的苦笑起来。
“大凡一个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总是吏治清明,君臣之间携手共治,于是一个国家开始强盛,继而向外征讨,在内则铸就盛世,这便是一个王朝的巅峰,但巅峰意味着以什么?
意味着开始走下坡路了!”
李显穆的声音相当沉重,他继续向着所有人质问道:“那为什么会这样呢?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多年病痛难道是一日之疾吗?
是因为,早在巅峰到来之前,吏治就已经败坏,只是过去吏治清明的惯性,还在推着庞大的王朝向前走。
那些君臣还在沾沾自喜于王朝的繁荣,却不知危险就在繁荣之中。
安史之乱前,唐明皇李隆基还沉浸在开元盛世和天宝年间的万国朝拜之中,洋洋自得呢!”
“说得好!”李显穆话音刚刚落下,朱瞻基就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