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朱老四的短视!岭北的意义! (第2/3页)
年的岭北之役,明军主力遭遇惨败,精锐折损严重,收复岭北的计划就此搁浅,成了老朱心中难以释怀的奢望。
正因如此,他后来才不惜血本,调动重兵从蒙古蛮夷手中抢下大宁和开平这两块关键之地,随后派遣精锐驻守,为此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计其数——光是在两地修筑城防、囤积粮草,就耗去了国库数年的积蓄。
他的用意很明确:通过掌控这两个战略要地,形成东西掎角之势,像两把钳子死死卡住蒙古部落南下的通道,从而抵御他们反攻中原的企图。
大明将大宁和开平牢牢握在手中,其战略价值立竿见影。
只要这两个据点存在一天,大宁卫和开平卫就会成为抵御蒙古南下的第一道坚固防线——蒙古骑兵若想越过长城,必先突破这两处要塞的拦截;而长城沿线的九边重镇,则作为第二道防线,承担着后续支援和纵深防御的作用。
在这种布局下,大明的卫所势力得以向长城以北稳步推进,形成一种积极防御的态势——不再是被动坐守长城,而是主动将防线前推数百里,把战场摆在蒙古人的家门口。
此外,大宁卫还承担着监视东北女真等蛮族的重任,防止他们与蒙古部落勾结,形成南北夹击之势。
而九边长城防线,更像是大宁都司的后勤基地,为前线提供粮草、军械支援。
正因为有第一道防线的存在,长城沿边的压力被大大减轻,草原骑兵长途奔袭、蹂躏九边的情况才很少出现,北疆得以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安稳。
结果朱老四为了酬谢兀良哈部落的“靖难之功”,竟将大宁这片战略要地拱手送给蒙古人,后来又以“粮饷难继”为由将开平卫内迁。
这两步棋一走,等于亲手拆毁了大明苦心经营的北疆第一道防线,原本作为前哨的大宁和开平彻底失守,九边卫所被迫顶上,成了抵御蒙古的最前线。
大明的防御力量就此从长城以北全线撤退到长城以南,防线硬生生后退了数百里,从此彻底丧失了出塞作战的主动权——想再像洪武年间那样主动出击草原,得先冲破蒙古人在大宁、开平一线的封锁,难度陡增数倍。
而曾经作为第二道防线的九边长城,如今直接暴露在草原蛮夷的兵锋之下,成了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