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1章 朱老四的短视!岭北的意义! (第3/3页)
们南下劫掠的首要目标。
自此之后,九边烽火常年迭起,蒙古骑兵动辄突破长城隘口,深入内地烧杀抢掠,宣府、大同、延绥等地屡遭蹂躏。
为了守住这道仅存的防线,大明不得不逐年增兵九边,军费开支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光是军饷、军械、城防修缮,每年就要耗去国库大半收入。
到了中后期,九边军费成了一个恐怖的天文数字,甚至占到全国财政支出的七成以上,活活拖垮了大明的财政,成了王朝衰落的重要推手。
当年老朱千辛万苦打下的防御优势,被这几步短视的操作毁于一旦,北疆从此无宁日,后世子孙只能在长城沿线疲于奔命,为这决策失误付出了沉重代价。
一念至此,朱高炽更是气得咬牙切齿。
朱老四这个混账,还是流放海外的好!
即便放在大明,岭北也是绝对不能舍弃的。
从地缘交通来看,中原想要抵达欧洲,传统路径只能是通过丝绸之路,翻越险峻的帕米尔高原,不仅路途艰险,还受地形限制,通行效率极低;但北方的情景截然不同,随着纬度升高,地貌愈发平整开阔,岭北所在的区域受北冰洋湿润气流影响,草原与戈壁相连,几乎没有难以逾越的天然屏障。
这种地理特性意味着,骑兵从岭北的杭爱山出发,可一路向西快速机动,直抵喀山汗国境内,全程仅三千多公里,甚至比东汉时从首都洛阳到西域喀什的距离还要近。
正因为如此,历史上匈奴远遁欧洲、蒙古西征欧洲,看似跨越万里,实则依托北方平坦地形,机动难度与从岭北调兵到杭州相差无几——平坦的地势让大规模骑兵得以昼夜奔袭,补给线也更容易维持。
这也就意味着,任何掌控岭北的势力,既能以其为基地,右臂直插欧洲,又能凭借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随时南下攻略中原,进退皆具便利。
而对大明而言,握住岭北,便等于握住了日后进军中亚的最佳跳板——从这里出发,无需翻越帕米尔高原的天险,就能沿着草原通道将影响力延伸至中亚腹地,无论是军事威慑还是贸易拓展,都能事半功倍,这对大明构建更广阔的地缘格局而言,是不可替代的战略支点。
这就是岭北对大明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