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北疆粮仓!开发辽东的构想! (第1/3页)
群臣带着对土豆的赞叹与对未来的憧憬陆续离去,御田旁的临时膳房渐渐恢复了清净。
朱高炽却并未离开,而是上前一步,对着朱元璋与太子标躬身道:“皇爷爷,太子殿下,还有赵尚书,我有一件关乎大明根基的大事,想与三位商议。”
朱元璋正摩挲着手中的土豆,闻言停下动作,眼中闪过一丝好奇:“哦?什么大事,竟要特意留下我们三人?”
太子标与户部尚书赵勉也纷纷看向朱高炽,等着他继续说下去——能被朱高炽称为“关乎根基”的事,定然非同小可。
朱高炽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孙儿想说的,是开发辽东。自洪武二十年纳哈出归降,朝廷在辽东设立辽东都司,下辖二十余卫所,推行军民屯田,本意是让辽东自给自足,减轻内地漕运压力。”
“可这些年,辽东的屯田效果并不理想,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气候苦寒——冬季酷寒漫长,无霜期短,传统的小麦、水稻根本无法成熟;即便是耐寒的粟米,亩产也不足一石,军民粮食缺口极大,每年都要从山东、北直隶调运数十万石粮食,耗费的人力物力不计其数。”
赵勉闻言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无奈之色:“世子殿下说得是!户部每年都要为辽东的粮运头疼——从山东登州渡海到辽东,风浪大、风险高,运粮船常有倾覆;走陆路更是艰难,冬季大雪封路,粮食往往要延迟数月才能送到,不少军民在等待中忍饥挨饿。可辽东是北疆屏障,若不驻军屯田,恐有北元残余势力反扑,实在是两难。”
太子标也皱起眉头:“朕也知晓辽东的困境,只是一直没能找到解决之法。苦寒之地,作物难生,总不能让军民一直靠内地接济。”
“但现在不一样了。”朱高炽话锋一转,眼中闪烁着光芒,“咱们有了土豆、红薯、玉米这三大高产粮种!这三种作物,恰好能适应辽东的气候!”
朱元璋顿时来了精神,身体微微前倾:“炽儿,你细说!这三种作物怎么个适应法?”
“先说土豆。”朱高炽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土豆耐寒性极强,幼苗能抵御零下两度的低温,块茎在零下五度才会受冻,正好能应对辽东的春寒与秋霜。而且土豆的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