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8章 北疆粮仓!开发辽东的构想! (第2/3页)
周期短,从播种到收获只需三四个月,辽东的无霜期虽短,却也足够土豆成熟。咱们只需让军民在春季土壤解冻后播种,避开冬季酷寒,秋季就能收获,亩产即便受气候影响,也能稳定在十石以上。”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红薯。红薯的耐寒性虽不如土豆,却极其耐旱耐贫瘠,辽东的山地、坡地较多,传统作物难以生长,红薯却能在这样的土地上扎根。而且红薯的种植方式灵活,既可以育苗移栽,也能扦插种植,军民上手快。更关键的是,红薯的块根能在地下越冬——辽东冬季寒冷,百姓可将红薯储存在地窖中,既防冻又保鲜,正好解决冬季缺粮的问题。”
“最后是玉米。”朱高炽补充道,“玉米的耐旱性与耐寒性介于土豆与红薯之间,且植株高大,能抵御辽东的大风。咱们可以选择早熟品种的玉米,缩短生长周期,让它在霜冻来临前成熟。玉米的籽粒既能作为主食,秸秆还能作为牲畜的饲料——辽东多草原,军民可兼顾养殖,既能改善伙食,又能增加收入,形成‘粮畜互补’的循环。”
朱元璋听得连连点头,脸上渐渐露出笑容:“好!好!这三种作物竟如此适配辽东!若真能在辽东种成,让辽东军民自给自足,那可就解决了朝廷的一大心病!”
他最清楚,辽东的粮运不仅耗费财力,更是牵制了内地的粮食储备——每年从山东、北直隶调运数十万石粮食往辽东,光是雇船、征夫、筹备运输物资,就要耗费户部近百万两白银,这笔开销本可用于修缮水利、加固城防,或是充实国库应对突发灾情。
更关键的是,调运的粮食多出自内地储备粮,若遇着南方旱灾、北方蝗灾,内地自身粮食紧张时,还要优先保障辽东军需,往往导致内地赈灾粮不足,百姓只能忍饥挨饿,甚至引发流民问题。
一旦辽东能自己产粮,不仅能省下这笔巨额的运输成本,让户部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民生与国防建设中;更能解放内地的储备粮,让这些粮食真正用在刀刃上——既能在灾年及时赈济百姓,避免流民滋生,又能充实各地粮仓,形成“粮足民安”的良性循环。
如此一来,内地无饥馑之忧,辽东无缺粮之患,南北兼顾,大明的根基自然会更加稳固,再也不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